新闻中心

华体会体育我国光伏如何把握可再生能源机遇—零碳研究院碳报(第七十二期)

2023-11-19 06:58:4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11月1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声明提到,要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开展对线年代的具体气候行动;并支持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

  零碳解读: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两个碳排放大国,中美两国在气候领域展开合作对促进落实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行动至关重要。同时,气候也一直是中美合作的重点领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纽带。此次中美启动气候工作组,表明两国气候合作将机制化,有助于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

  1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组织开展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活动。试点将支持培育一批智能光伏示范企业,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光伏示范项目。其中,光储融合、建筑光伏、光伏绿色化和先进光伏产品等领域将是优先支持的方向。

  零碳解读:光伏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我国光伏制造以及光伏发电规模均位于世界首位,今年上半年,光伏装机总量超越水电,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然而,光伏快速发展的背后,光伏发电消纳及产能市场波动问题成为行业痛点。智能光伏是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光伏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既能促进电力消纳又可以带动产业降本增效。

  11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印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确定北京等15个城市为此次试点城市。根据预期目标,汽车推广将聚焦公务用车、城市公交车、环卫车、出租车、邮政快递车、城市物流配送车、机场用车、特定场景重型货车等领域,推广数量预计超过60万辆。

  零碳解读:电动化是推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市场渗透率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电动汽车正加快替代传统燃油车。此次,工信部等部门启动在公共领域电动化试点,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动汽车应用推广,并助力充换电、V2G、光储充放等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场景建设。

  11月13日,记者从江苏省发改委获悉,江苏省计划在2027年底前新建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到2027年,江苏沿海地区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装机规模将分别新增1000万千瓦以上,进一步促进地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零碳解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重要支撑。近日,中美气候联合声明中也提到,支持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和装机量的发展。同时,也为江苏等地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近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印发《海洋领域落实〈2023年青岛市碳达峰工作要点〉工作方案》,这是青岛市首个海洋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推动海洋产业低碳转型,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构建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零碳解读:海洋碳汇能力和资源丰富,对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推动城市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此次,青岛部署了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构建海洋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开展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工程、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拓展海洋碳汇应用场景五大重点任务,将进一步提升海洋促进青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能力。

  11月13日,证券上线万家市场主体的ESG评价系统。据悉,该系统实现了ESG特征识别、评估、监控、预警的可视化呈现,并建立了债券ESG投研体系,将ESG理念融入债券投资制度建设、标的筛选、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各项环节。

  零碳解读:ESG报告旨在向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业绩的量化信息和数据,表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资本市场相关投资者对ESG报告及相关信息的需求最大,主要用来分析判断企业非财务风险,从而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而ESG评价系统可以较为全面地呈现企业的ESG表现,让投资者和相关利益方更好地掌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1月14日,公告称,公司拟与松原市长岭县人民政府签署《风光氢储氨数字化示范项目投资协议书》。拟投资建设三一吉林长岭风光氢储氨数字化示范项目,即在松原市长岭县投资建设风光氢储氨一体化产业,建设光伏、风力发电电站、输电线路、制氢制醇工厂及储运、储能设施等。项目总投资额预计65亿元。

  零碳解读:今年以来,绿氢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制氢及绿氢耦合发展已成为行业内重点发力的方向。氢气具有能源和工业原料两种属性,因此,绿氢与化工的耦合发展成为氢能项目建设的重点领域。此次,三一重能拟投资的风光氢储氨数字化示范项目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绿氢产业的发展。

  11月15日,宣布今年已投资78个全新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其中包括美国推出的10个项目、中国新增的两个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在韩国的第一个可再生能源项目。目前,亚马逊在全球共拥有479个和项目,一旦投入运营,预计每年将产生超过71900吉瓦时(GWh)的清洁能源。

  零碳解读: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多数科技巨头企业已纷纷制定了企业层面上的碳中和目标,以更好地符合市场对其绿色发展的要求。同时,科技企业又可以利用自身技术和资金优势推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消纳,例如华为、腾讯等企业也纷纷成立了能源公司,在购买绿电的基础上,又能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更好发展。

  11月11日,巴西经济部外贸委员会(Camex)作出决定,从2024年1月起,该国将恢复征收针对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和油电混合式新能源汽车等的进口关税,并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车进口关税税率。到2026年7月时,相关税率将上升到35%。

  零碳解读:当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推动力量,也是世界汽车产业竞争的主要战场。在此情况下,巴西等世界主要国家汽车生产国纷纷出台相关进口保护措施,以促进本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我汽车产销量约占世界的一半,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也快速增长。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关税政策。

  11月13日,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就《关键原材料法案》的共同文本达成一致,确定了锂、镍等关键矿产的本土供应目标,为该法律于2024年初生效铺平了道路。法案要求:到2030年,欧盟在任何相关加工阶段对每种战略原材料的年消耗量,来自单一第三国的比例不超过65%。

  零碳解读:在气候议题日益重要下,新能源产业和相关产品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锂和稀土金属的需求激增,同时也成为各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是锂和稀土金属生产加工大国,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的通过或将对全球尤其是我国相关材料的进出口产生影响。

  1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组织开展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活动。并重点支持光储融合、建筑光伏、光伏绿色化和先进光伏产品等领域发展,以加快智能光伏技术进步和行业应用,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

  以光伏产品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2020年以来,我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以光伏产品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装机规模激增,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和产能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但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光伏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关产品价格出现较动。近日,“中国光伏产能过剩了吗”的话题引起行业讨论,光伏产业也亟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且容易应用部署,对推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步伐,光伏产业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光伏产量和装机量实现规模化增长。

  光伏装机量快速增加,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中国总装机的48.8%。其中,光伏累计装机规模超过4.7亿千瓦,超过水电装机总规模,成为我国装机规模仅次于煤电的第二大电源。

  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72亿千瓦,同比增长93%,占新增装机的76%。其中,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2894万千瓦,新增装机增长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9月底,光伏发电装机5.21亿千瓦,光伏“第二大电源”地位不断巩固。

  光伏发电消纳利用水平提升,开发布局持续优化。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发电量43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98.3%,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显示我国光伏发电消纳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同时,我国在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开发方面实现均衡发展,大型光伏基地和分布式屋顶光伏规模齐头并进。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2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95亿千瓦,分布式光伏2.25亿千瓦。

  光伏深入赋能各行各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在解决光伏弃用问题的基础上,我国光伏发电逐步开始赋能各行各业,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行业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光伏板可以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提高植被生长率。光伏+农业、光伏治沙、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新模式新业态成为光伏赋能行业绿色发展的典型场景。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早已走出了当初“两头在外”(原材料技术进口、产品市场依赖国外)的发展阶段。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光伏产业工艺技术水平不断升级,产业制造和装机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产业生态及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逐渐完善,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双碳”目标提出后,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背景下,我国光伏产量规模迅速壮大,企业数量急剧扩增,行业竞争也显著加剧。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产品产量分别达371.3GW(吉瓦)、330.6GW、294.7GW,而有市场机构预计至2023年我国光伏制造硅片、片、组件环节产能均将超过900GW,规模扩张明显。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国内外尤其欧洲板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情况,引起市场关注。

  因此,关于光伏产能是否过剩的讨论便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华体会体育近期,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就此问题表示,当前中国光伏行业确实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行业发展正常范围。但光伏行业仍需注意市场过热问题,防止出现2005-2008年之间光伏行业大起大落的情况。

  2009年,为解决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不足难题,我国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预期投入100亿元,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帮助光伏产业并网。在此推动下,我国光伏发电进入了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度电补贴时代,国内光伏装机规模开始进入了快车道。到2015年底,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一,并在此之后持续引领全球。

  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通过禁止以加工贸易进口多晶硅、明确光电转换效率为准入标准等措施,引导光伏产业走技术升级之路,提高我国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2018年4月,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动我国光伏产业走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近期,工信部召开第四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详细了解光伏行业发展情况座谈会。会议指出,聚焦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供给方向明确。此次,工信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之前的新路来。

  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部署目标已成为全球最大共识。在极端气候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全球加快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对可再生能源需求日益扩大。今年11月底举行的COP28会议将对《巴黎协定》实施情况进行首次全球盘点,其中,加快能源转型以应对严峻的气候危机成为此次大会的重点。

  此前,COP28气候峰会主席国和两个可再生能源组织敦促各国政府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提高两倍,作为阻止全球变暖超过1.5摄氏度的努力的一部分。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和全球可再生能源联盟在一份联合报告中表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需要 “达到11000吉瓦以上”。

  近日,中美发表了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提出,在21世纪20年代这关键十年,支持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并计划从现在到2030年在2020年水平上充分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快煤油气发电替代,从而可预期电力行业排放在达峰后实现有意义的绝对减少。

  国际能源署预计,全球在2023年安装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飙升至440GW以上,同比增长107GW,其中,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占今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的2/3。到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的产能预计将达到1000GW。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供应链阶段性供需错配和市场震荡情况,但这是在光伏产业景气大周期当中的波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将保持高企。按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的规模计算,以及光伏装机占可再生能源比例不变的情况下,2030年前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将在5000GW以上。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