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华体会体育“低碳建筑”无惧寒潮考验

2023-11-24 15:02:0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华体会体育昨夜,寒潮到访京城,开启“速冻”模式。然而,一些“低碳建筑”却无惧严寒、特别扛冻,有的房子裹着“大棉被”,不开暖气室温也能达到20℃;有的应用先进科技,从地下150米深的地方汲取热量;还有的自带智慧系统,高效利用太阳能为取暖设备供电,每年可节电9万度。

  一系列绿色、低碳措施的实施,给市民的冬季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记者走进这些“低碳建筑”,撷取了几个别开生面的“绿镜头”。

  在大兴区魏善庄镇半壁店村,有个“零舍”,村里无人不知,因为它足够神奇面积足足400平方米,比很多村民家都大,可是一冬天下来,基本不用开暖气。

  “零舍”由村民尹女士家的闲置民房改造而成,就在半壁店村东北角,目前作为“近零能耗”建筑展示空间使用。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把客厅照得亮堂堂,尹女士正在悠闲地看书。温度计显示,“零舍”室温有20℃。“我们并没有开暖气。”尹女士笑着说,室内温度这么舒适,是因为房子外边有层“大棉被”。

  尹女士说的“大棉被”,实际上是一种墙体保温工艺。“零舍”的墙体很厚实,足足得有一米,而一般农村民房的“二四墙”厚度才30多厘米。“零舍”一米厚的墙内,有两层“二四墙”、两层保温层,房顶、地面也全都覆盖着至少半米厚的保温层,人在房间里生活,仿佛置身在一个温暖的被窝中。

  窗外刮起阵阵寒风,可记者来到窗边,伸手靠近窗框与墙壁的连接处,并没有感到有风往屋里钻。“零舍”建造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房子容易透风的地方,比如窗户接缝、墙壁转角,都使用了多种保温新材料,窗户的三层玻璃中间也加入了惰性气体提升保温能力。经测算,“零舍”的气密性系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0.6,也就是说,即使室外刮着6级大风,屋里也不会有过多的热量流失。

  北京是全球范围内少数拥有地热资源的首都之一。北京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含延庆盆地),覆盖房山良乡、顺义李遂、昌平小汤山和通州部分区域。

  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把地下的热量“叫上来”,绿色、低碳的同时,还能缓解供热系统的压力?城市副中心早已行动起来。在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开园已超过3年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游客服务中心、“三大建筑”等所有配套项目能源供应有40%是地热。

  在公园东南区游客服务中心,地源热泵系统的设备间就藏身在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小屋内。北投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于地面上的四季交替,地下150米的常温层温度几乎常年保持在15℃左右,地源热泵正是利用了大自然的这个特性,可以在寒冬为屋内补充一部分热量。

  地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其实不难理解。就拿游客服务中心来说,从地表至地下150米深处,有30个用来安放水管的垂直通道,软化水从水管里走一趟,不用和地下水接触,就成功带出了地热,随后进入热泵机组和空调循环泵,为室内供暖。这项绿色、低碳的高科技,实现了地下水量不减少、水位不下降、水质不降低,可有效预防地面沉降,确保地热资源可持续开采。

  从地铁房山线良乡大学城西地铁站往东走300多米,一栋黑色的3层小楼特别显眼,它的建筑面积有1500平方米,名为中建学府印悦“零碳房”。这栋楼由中建智地与清华大学一同开发、设计、建造,未来将作为社区中心使用。按《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零碳房”每年节能加产能可节约华北电网9万度电,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29吨,减少碳排放约85.7吨。

  这栋小楼怎么这么“牛”?记者走到“零碳房”跟前,发现它的外立面不一般原来,整栋建筑的黑色外观并不是传统的装饰幕墙,而是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就连落地窗的玻璃中间,也有光伏材料,透光的同时还可以发电。

  “零碳房”室内非常明亮,阳光直接照到了北墙。抬头往上看,2层和3层中间有一个不规则的“天井”,2层还有块弧形遮光板,让室内空间颇具艺术感。这些设计不光漂亮,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玩转”太阳能。

  中建智地工作人员介绍,2层的遮光板,恰巧形成了光线差与温度差,可以让室内底部空气先变热,然后热气流上升,从顶部导流板排出去。如此一来,降低建筑物使用对能源的需求。遮光板和空气导流板的设计,就像汽车天窗一样,打开后可以让室外空气在出风口快速通过,在室内空腔中形成负压,将上升的热空气吸引向外,形成完整的空气循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此外,项目团队还开发了一套低碳智慧运维系统,对室内所有设备自动控制,定期对运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捕捉不合理峰值,培养建筑使用者的“低碳生活习惯”。

  昨夜,寒潮到访京城,开启“速冻”模式。然而,一些“低碳建筑”却无惧严寒、特别扛冻,有的房子裹着“大棉被”,不开暖气室温也能达到20℃;有的应用先进科技,从地下150米深的地方汲取热量;还有的自带智慧系统,高效利用太阳能为取暖设备供电,每年可节电9万度。

  一系列绿色、低碳措施的实施,给市民的冬季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记者走进这些“低碳建筑”,撷取了几个别开生面的“绿镜头”。

  在大兴区魏善庄镇半壁店村,有个“零舍”,村里无人不知,因为它足够神奇面积足足400平方米,比很多村民家都大,可是一冬天下来,基本不用开暖气。

  “零舍”由村民尹女士家的闲置民房改造而成,就在半壁店村东北角,目前作为“近零能耗”建筑展示空间使用。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把客厅照得亮堂堂,尹女士正在悠闲地看书。温度计显示,“零舍”室温有20℃。“我们并没有开暖气。”尹女士笑着说,室内温度这么舒适,是因为房子外边有层“大棉被”。

  尹女士说的“大棉被”,实际上是一种墙体保温工艺。“零舍”的墙体很厚实,足足得有一米,而一般农村民房的“二四墙”厚度才30多厘米。“零舍”一米厚的墙内,有两层“二四墙”、两层保温层,房顶、地面也全都覆盖着至少半米厚的保温层,人在房间里生活,仿佛置身在一个温暖的被窝中。

  窗外刮起阵阵寒风,可记者来到窗边,伸手靠近窗框与墙壁的连接处,并没有感到有风往屋里钻。“零舍”建造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房子容易透风的地方,比如窗户接缝、墙壁转角,都使用了多种保温新材料,窗户的三层玻璃中间也加入了惰性气体提升保温能力。经测算,“零舍”的气密性系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0.6,也就是说,即使室外刮着6级大风,屋里也不会有过多的热量流失。

  北京是全球范围内少数拥有地热资源的首都之一。北京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含延庆盆地),覆盖房山良乡、顺义李遂、昌平小汤山和通州部分区域。

  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把地下的热量“叫上来”,绿色、低碳的同时,还能缓解供热系统的压力?城市副中心早已行动起来。在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开园已超过3年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游客服务中心、“三大建筑”等所有配套项目能源供应有40%是地热。

  在公园东南区游客服务中心,地源热泵系统的设备间就藏身在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小屋内。北投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于地面上的四季交替,地下150米的常温层温度几乎常年保持在15℃左右,地源热泵正是利用了大自然的这个特性,可以在寒冬为屋内补充一部分热量。

  地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其实不难理解。就拿游客服务中心来说,从地表至地下150米深处,有30个用来安放水管的垂直通道,软化水从水管里走一趟,不用和地下水接触,就成功带出了地热,随后进入热泵机组和空调循环泵,为室内供暖。这项绿色、低碳的高科技,实现了地下水量不减少、水位不下降、水质不降低,可有效预防地面沉降,确保地热资源可持续开采。

  从地铁房山线良乡大学城西地铁站往东走300多米,一栋黑色的3层小楼特别显眼,它的建筑面积有1500平方米,名为中建学府印悦“零碳房”。这栋楼由中建智地与清华大学一同开发、设计、建造,未来将作为社区中心使用。按《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零碳房”每年节能加产能可节约华北电网9万度电,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29吨,减少碳排放约85.7吨。

  这栋小楼怎么这么“牛”?记者走到“零碳房”跟前,发现它的外立面不一般原来,整栋建筑的黑色外观并不是传统的装饰幕墙,而是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就连落地窗的玻璃中间,也有光伏材料,透光的同时还可以发电。

  “零碳房”室内非常明亮,阳光直接照到了北墙。抬头往上看,2层和3层中间有一个不规则的“天井”,2层还有块弧形遮光板,让室内空间颇具艺术感。这些设计不光漂亮,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玩转”太阳能。

  中建智地工作人员介绍,2层的遮光板,恰巧形成了光线差与温度差,可以让室内底部空气先变热,然后热气流上升,从顶部导流板排出去。如此一来,降低建筑物使用对能源的需求。遮光板和空气导流板的设计,就像汽车天窗一样,打开后可以让室外空气在出风口快速通过,在室内空腔中形成负压,将上升的热空气吸引向外,形成完整的空气循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此外,项目团队还开发了一套低碳智慧运维系统,对室内所有设备自动控制,定期对运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捕捉不合理峰值,培养建筑使用者的“低碳生活习惯”。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