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型储能风已起韶关如华体会体育何起飞?

2024-01-11 21:41:3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华体会体育在“双碳”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迎来“风口”。广东成立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推动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全省各地级市也纷纷加大布局,广州融捷南沙新能源智造及研发总部项目开工;惠州赣锋锂电惠州高端聚合物锂电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已投产;肇庆瑞庆时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项目部分生产线已实现量产

  瞄准新型储能风口,加快形成覆盖上中下游储能产业链的号召,也如春风化雨般渗入韶城大地。围绕打造全省“新型储能材料生产集聚区”目标,我市制定《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龙头企业接连落户、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初步形成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布局。

  新型储能产业为何能获得众多青睐?其价值何在?韶关新型储能产业如何实现更好发展?记者展开了调查。

  何为新型储能?它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机械储能等。

  相比传统储能,新型储能环境适应性更强,能够灵活部署于各类应用场景。据了解,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周期仅需3至6个月。新型储能通过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可成为电、热、冷、气、氢等多个能源子系统耦合转换的枢纽。

  “双碳”概念火热,此前,储能作为配套产品,一直处在风力、光伏发电的“光环”之下。但随着我国电力结构改变,以及相关政策持续加码,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产业,让储能产业迎来“风”起之时。

  从宏观政策层面上看,国家持续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实现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而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和用电量第一大省,广东省也已经密集发布多条储能产业相关政策,包括《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发展目标、产业布局、产品重点、财政奖补政策等,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打造成广东省“制造业当家”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意味着广东已吹响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发挥“锂钠”集群效应,加快打造万亿级新型储能产业的号角。

  同时,广东省将韶关定位为“新型储能材料生产集聚区”,重点支持做大做强电池正极材料、辅助材料产业,加快建设电池综合利用集聚区,也为韶关发展新型储能产业送来了东风。

  从平面蓝图变成立体化现实并非易事,好在我市已拥有牢固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基础:

  产业市场需求较大。作为全省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电网峰谷电价差高达0.74元/千瓦时,对于韶关储能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新能源发电装机也不断扩大,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不含水电)207.8万千瓦,“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可储备新能源项目共计82项8880兆瓦,新能源配储将成为重要市场。同时,随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用电量预计高达90亿千瓦时/年,建设储能电站,既能提升用电的安全可靠性,又能通过低谷储电、峰段用电降低用电成本。

  电池产业基础较好。锂电池产业链较为完整,乳源东阳光磷酸铁锂项目到2025年产能将达到10万吨,广东仁化宏远锂电新材料生产项目2025年投产后,负极材料产能将达到1.5万吨。东阳光和璞泰来合资建设的PVDF黏结剂项目预计到2025年产能增长1倍以上。原材料产量较多、产业多点布局,铅酸/铅碳电池产业基础夯实。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加快发展,仁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初步形成储能电池、新能源电池材料循环利用等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广东盛祥、威玛等16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电池材料矿产储备丰富,铜储量36.84万吨、铅储量96万吨,并在乐昌市发现锂电池材料的关键矿种锂云母矿。

  产业招引优势突出。我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拥有“八高三铁”的陆路交通网,且北江航道已开通,可通达珠三角产业聚集地。产业承载能力较强,全省有11家园区具备承接化工企业的条件,其中,韶关甘棠园区、南雄产业转移园、翁源华彩新材料产业园位列其间,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同时,粤北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为处理处置储能电池生产合成、回收拆解等产生的废料提供极大便利。企业生产成本较低,工业用地平均地价约21万元/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2%;工业用电平均电价为0.55元/千瓦时,为全省最低。有2条国家油气管道贯穿产业发展主平台,工业用气价格处于粤东西北地区低位。

  可以说,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将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底座”般的支持,抓住这波产业机遇,韶关经济或将以“黑马”之姿乘势而上。

  2023年12月6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氢能产业大会暨首届广州新型储能产业大会在穗举行。会上,启动京广港澳高速首段粤赣(广州韶关赣州)跨省氢长廊。

  京港澳高速首段跨省氢长廊全长约428公里,途经G4京港澳高速-G6011南韶高速-G45大广高速,沿线设有多个卸货及补能点,覆盖广东省内的钢铁、冶炼、发电等重点物流运输场景。该线路采用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广州市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领航1号”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作为动力输出,依托广州黄埔港、白云货运站场、韶关钢铁、江西省海螺水泥等企业日常物流运输场景,以宝氢科技有限公司制氢加氢设施为支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跨省氢长廊。

  该跨省氢长廊由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共同筹备,是粤赣省际氢能重卡物流运输示范线路。

  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强表示,云韬氢能计划于今年8月完成首条京港澳高速的全线氢能车的物流贯通。

  当然,掘金储能的“巨头”远不止云韬氢能,近年来,新型储能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产业纷纷来韶落地,抢滩入局储能。

  2023年11月25日,韶关粤江多能互补复合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成了自2023年7月1日《广东省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若干措施》发布后,粤北地区首个携储并网的新能源项目。

  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后,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约4427.88万千瓦时,可节约标煤约1.3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59万吨,将助力我市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

  此外,仍有在建重点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25.7亿元,包括:韶关睿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6万吨/年废旧锂电池资源回收利用项目,乳源东阳光氟树脂有限公司氟树脂项目,乳源东阳光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建设项目,广东凯捷电源有限公司年产160万千伏安时蓄电池生产基地新建项目,广东派顿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00万kVAh铅酸蓄电池、年产150MW太阳能电池组件、50万kVAh锂电组装建设项目。

  “目前,我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已具备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电池辅材生产和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环节基础,在仁化县形成了以储能产业、新能源电池材料为主导产业的新能源电池材料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园。”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良好的产业发展优势,让韶关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无限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企业和项目抢滩登陆:

  广东中金岭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综合利用项目、广东盛祥新材料科技(仁化)有限公司废旧锂电池拆解和梯次利用及回收扩建项目(二期)、深圳康普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储能电站项目、广东诚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废旧锂电池回收建设项目等8个已签约项目,目前正在办理用地预审、报批和环评等动工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可以预见,储能领域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瞄准万亿级储能产业机遇,韶关“换道超车”的蓝图已然显现。

  截至2023年底,韶关在建签约在谈的储能领域重点项目已达15个,总投资金额超177亿元。

  储能产业迅猛成长背后,是韶关对新型储能的“护航”,是不同类别企业在新型储能领域的“深耕”,亦是韶关进行全产业链招商的决心。

  尽管韶关具有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和政策优势。然而,随着新型储能项目的快速推进、落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短板也逐步显露出来。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尚“不成熟”。目前,我市新型储能项目推进较慢,10个县(市、区)均未启动风、光新能源项目配储项目建设,且独立储能电站的充电价格、调峰补贴、调用次数、容量租赁等价格机制尚未明确,各储能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设备性能不一等问题,以及储能电站检验检测、审批监管等标准规范有待改进和健全,储能电站的运行性能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储能电站投资建设存在“中梗阻”。储能电池成本较高,约占储能电站成本的2/3以上,投资成本过高,而且火电侧储能项目收益和投资回报率已趋于下降,电网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峰谷价差套利商业模式不够成熟,补贴政策落地较难,诸多因素影响企业投资建设储能电站的投资意愿。

  韶关新型储能产业呈现“小而散”。目前,韶关暂无规模较大的示范项目为打开应用市场提供示范,且产业发展较为分散、企业间联系不够紧密,聚集效应较弱,难以形成溢出效应。同时,暂无新型储能产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效应较弱。

  韶关新型储能产业面临“软硬伤”。产业规划相对滞后,至今尚未出台新型储能发展的专项规划。建设配套资金不足,难以满足企业提出的投资建设配套资金需求,一定程度影响企业落户。优惠政策存在劣势,与其他周边地市相比力度有所不足,特别是未出台具体优惠政策。科技创新短板明显,缺少相关研究团队和成果。薪资福利待遇、文化生活、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吸引力相对不足,人才、技术、资本、互动交流的聚拢效应不佳,储能产业科研人才储备不足。

  围绕如何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市委党校第16期中青二班第四课题组开展专题调研。

  “新型储能是双碳背景下顺势而生且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经济效益明显,也符合韶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作为新兴产业,需重视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突出矛盾和治病良方,而我们这次调研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新型储能发展过程的突出矛盾。”调研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调研组以电化学储能产业为切入口,对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韶关供电局等相关部门和仁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乳源新材料产业园、翁源电源电子产业园、广东盛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东阳光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海得新能源有限公司、广东金悦诚蓄电池有限公司、广东统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希世比能源科技(韶关)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以及韶关冶炼厂、丹霞冶炼厂、广东大宝山矿业公司等进行书面调研,深入摸清韶关新型储能产业现状,梳理分析韶关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优势及当前存在的短板,并对韶关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调研组建议,一是主动争取政策支持,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强化多元资金支持,全力做“优”谋划,描绘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二是通过加快打造特色园区,做大做强现有产业,科学布局前沿产业等强力抓手,做“实”产业,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三是积极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电网侧储能合理布局,以及推进用户侧储能多元发展,做“大”市场,打通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壁垒”。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攻关,提高政务服务能力,持续做“强”配套,厚实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土壤”。

  韶关发布客户端简介:提供韶关头条热点、时政新闻、社会民生报道、便民查询等服务。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