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华体会体育气候大会里的中国“零碳社区样本”

2024-02-09 01:07:5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华体会体育“在梅沙,绿色环保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发动居民共同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在社区建设由居民参与维护的花园,用生物方式处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在海底种植珊瑚,拯救脆弱而美丽的近海生态,大力推行光伏发电,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公众树立了低碳理念,人们在这里感受到近零碳社区的美好……”

  这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深圳大梅沙近零碳社区作为优秀案例在会议上亮相并展示的低碳建设成果。

  作为居民生活和消费的主要场景,社区是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最基层实践场域。中国的“零碳社区样本”是如何打造的?南方+记者走进最接近零碳社区模样的大梅沙社区,一起探寻低碳社区建设的参考方案。

  在近零碳的大梅沙社区,大梅沙万科中心园区堪称一座碳中和的试验场。楼体早在设计之初就将绿色环保的理念深植其中,使用“斜拉桥上盖房子”理念,山海之间的风可以在楼宇之间自由穿过,自然通风更节能环保。

  建筑物也进行了近零碳改造,悬挂式外遮阳系统、全场景使用的环保材料、屋顶光伏系统实现100%绿电、雨水收集系统、开放空间的生态绿化……持续探索碳中和社区的综合解决方案。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园区探索以生物处理方式为主的有机循环体系,实现厨余垃圾的100%在地资源化,实现了有机质循环利用。

  “更低碳的建筑、能源系统和交通是碳中和社区转型必不可少的,但其实社区废弃物管理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提出,“大部分社区废弃物尤其是有机垃圾(厨余)都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厨余垃圾含碳量较高,如将其中的有机质循环利用,则可以增加碳封存,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黑水虻是全球都有分布的一种水虻属的小昆虫,是被联合国粮农署认可的、有益的昆虫。在它的幼虫期能7天24小时不断地吃,小小的黑水虻幼虫能够在8天内吃掉比自身重20万倍的厨余。”谢晓慧介绍,园区创新性地引入了“黑水虻厨余垃圾处理技术”,用这种虫能够处理园区内每天产生的200公斤的厨余垃圾,年温室气体减排量达到65t CO2e,相当于种植了647棵树。

  “厨余垃圾在整个社区垃圾的重量中占比将近50%~60%,对于厨余垃圾的处理是有效解决社区废弃物管理瓶颈的一个方式。”谢晓慧指出。

  为进一步验证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社区模式的经济、社会及减碳效益,目前社区内建立了“近零碳循环科普馆”,采用“密闭全自动化立体养殖”方式,将餐厨垃圾日处理量从200公斤扩大到3000公斤。

  “现在,整个大梅沙社区的厨余垃圾都在这里处理,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970吨,相当于种植7千多棵树。”谢晓慧表示,“未来,我们会在日需处理垃圾10吨以上的超万人的大型社区里,进一步建设黑水虻厨余处理站。”

  除了处理厨余垃圾,寿命只有4-5周的黑水虻在每个阶段都是“宝藏虻”。“黑水虻度过幼虫期、化蛹之前的幼龄状态,有很高的有机蛋白的含量,与我们目前在公海上取得的鱼粉的粗蛋白的比例其实是差不多的,可用作水产饲料、家禽饲料和宠物食品等产品。”谢晓慧介绍。目前梅沙社区黑水虻站处理厨余垃圾后,还可将有机废弃物中的碳、氮转化为稳定且高附加值的生物质,产出物可以快速饲料化、肥料化应用,向生活垃圾资源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此外,就连黑水虻地粪便也得到了高效利用——社区堆肥技术,将黑水虻粪和绿化垃圾以最佳比例组合进行堆肥,经过一个月的发酵后转化为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机腐殖质。这些营养丰富的肥料,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用来肥沃梅沙的园林和多个共建花园的土壤。

  万科中心园区的屋顶花园就已经建立起了构建起“黑水虻一社区堆肥一共建花园”的循环模式,还入选了深圳市首批社区十佳共建花园。两年来,这项技术帮助万科中心园区减少了近 1/2的化肥用量,实现了全园区厨余垃圾 100% 和绿化垃圾 40%的在地资源化利用。

  如今,这项技术也应用到了居民们共建的社区花园,大梅沙社区内湖公园西北角的“巴比龙花园”同样采用了黑水虻粪和绿化垃圾组合的堆肥技术,修复花园自然环境,搭建了一个蝴蝶生境科普公园。

  使用可循环塑料袋可获得5积分、购买可持续绿色商品可获得100积分、自带杯可获得15积分……而30积分可以换防晒头巾、368积分可换便携雨伞、899积分可换小米双肩包……低消费真的能有收益!

  这些都发生在大梅沙8号仓奥特莱斯。作为深圳市首个绿色消费碳普惠应用场景试点,绿色消费碳普惠应用平台“碳惠梅沙”正式上线,居民完成低碳消费行为后,就可在“碳惠梅沙”小程序获得碳积分去兑换实物礼品。大梅沙社区又增加了“碳普惠”消费新场景,为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行为赋值进行激励,鼓励更多社会公众积极践行低碳行为。

  社区是构建低碳生活的“微网格”,是全民节能降耗、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在推进系列低碳措施的过程中,其中关键的一步是使居民群众从“双碳”政策中获益的同时,让居民群众感受到“双碳”不仅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每个社区居民自己的事。

  为了推动低碳建设,梅沙社区将低碳行为与改善辖区民生福祉相结合,用低碳的方式为民服务解难题,让低碳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比如,为了解决电单车乱停乱放和安全隐患问题,梅沙街道推动建设了第一个光储充一体化电单车充电桩。并且社区自有物业光伏系统所发电力免费用于公共服务,为电瓶车充电站供电,充电成本大幅降低80%,吸引大批居民使用公共充电站充电,有效解决了电瓶车乱停放和飞线充电等问题。

  梅沙街道党工委委员、党建办主任于凯表示,“我们积极推动近零碳社区建设融入社会基层治理,探索用低碳的方式为民服务解难题,让居民共享低碳建设成果。”

  “大梅沙整个社区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这样的一个很典型的大湾区临海社区,常常面临风暴或者台风等极端天气,它的环境是非常脆弱的。”谢晓慧指出。近年来,大梅沙社区接连开展了多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包括修复近海生态环境、内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梅沙“民间河长”计划、梅沙社区动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等。

  以修复近海生态环境为例,珊瑚作为海洋生态的指标性物种,也是海洋生态链的基础,近年来,梅沙社区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合力。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多次出动船艇,人工种植15000多株珊瑚苗,清理珊瑚区海底垃圾7吨多,保育珊瑚海域,使梅沙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海水质量持续保持稳定优良。

  “珊瑚长好了,马尾藻茂密了,就连狮子鱼也来了!”说起家门口海域的变化,梅沙社区的居民们总是喜不自胜。

  海滨栈道的生物多样性图片展,上百张图片全部由自然摄影师和一线环保工作者在梅沙区域内实拍,记录了生活在山海之间的众多种野生动植物与海洋生物的隐秘一角,相当于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

  梅沙自然导览,让小朋友们亲自寻觅在图片展上看到的那些梅沙本土动物,从山海大观观景台到梅沙尖绿道探索昆虫的家,除了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力,还能增强他们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内湖湿地生态修复志愿者活动——齐来“打水怪”,鼓励社区居民亲身了解身边的生物多样性,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守护梅沙本土生物多样性……

  除了线下活动,“碳秘梅沙”也准备了许多有趣的Vlog、绘本故事、手帐,将梅沙故事传递出去,将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播撒出去。

  据悉,自2021年起“碳秘梅沙”年度主题活动就以丰富多元的公众体验活动激活在地社区活力,突破人群与地域,拓展“零碳生活社群”,累计影响力覆盖千万,将梅沙社区打造为全国零碳生活体验先锋社区。

  不止可以“碳秘梅沙”,在大梅沙还有“梅沙自然观察年”“多YOUNG梅沙”等系列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树立低碳观念,养成低碳习惯。于凯介绍,“2022年以来,各类社会公益组织累计在梅开展低碳建设活动97场。”其中,仅“梅沙自然观察年”活动就吸引居民群众提交记录5686条、物种超1200个,2023年以来已累计有374批次8397人次到基地参观。

  去年8月,梅沙街道办联合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布了《“零”碳梅好生活指南》。“社区同时与更多垂直合作方推动更多场景的低碳行动,如零废弃酒店、零废弃办公、零废弃景区等,让零碳氛围在身边触手可得。”谢晓慧说道。

  平时,大梅沙社区还会开展社区二手市集、环保竞猜、创意绘画、微藻体验等多种趣味公益和宣传活动,将建设近零碳社区的成果转化成为社区各方美好生活的共同体验,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深入人心。

  特别是对孩子的低碳生活意识培养。在大梅沙,各方以万科中心碳中和实验园区及其周边地区作为面向青少年、周边居民的社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自然课程,并开发出以厨余垃圾为主题的《“碳”寻黑水虻世界》、以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为主题的《能量循环大作战》、以有机循环物质流线为主题的《大梅沙神秘事件》等;同时开展“低碳校园”活动,培养垃圾分类的小小蒲公英志愿者。

  如何建设“近零碳排放社区”?不仅需要新能源应用、节能改造等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广,更需要广大居民的接受和参与,提高居民对“低碳”的知晓率,激发居民的参与度,培育绿色低碳的意识和理念,增强居民自觉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主观能动性。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目前我们以示范区标杆项目“万科中心碳中和试验园区”为基础打造碳中和示范区“1+1+N+6”的多能互补区域自治型微电网系统——打造一个零碳管理中心、一套区域智能微电网运营平台、N个不同行业场景的子级微电网,通过风、光、海水、波浪、氢、生物质等六种能源形势,实现区域多能互补。同时将社区微电网与深圳电网“双碳大脑”平台进行联动,实现清洁能源减排可量化,区域碳排可感知,碳排行为可管理,通过整体智慧微电网规划,构建减碳40%的未来低碳社区。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我们在大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的公众调动方面,分4个阶段去做。第一阶段是做公众的筛选。我们向大梅沙社区里的居民去宣传碳中和社区的一些东西,是通过居民感兴趣的方式,比如美食、艺术或者运动,我们会以居民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公众教育的活动。比如做美食类节日、“打水怪”保护生物多样性活动、联系驻村的艺术家进行海边艺术场景装置等。总的来说,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先提高居民的意识,让他认识到低碳这件事。第二阶段,我们将对有低碳意识的人调动起来,开展更多有趣的活动去影响他们,让他们参与到低碳行为中。到了第三个阶段,居民有行动了,就会变成我们的伙伴——志愿者,去带动更多的人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我们基金会对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的低碳公益活动进行资助。事实上资助行为是最后产生的,低碳实践已经在社区形成互动,深入到大家生活中,成为大家感兴趣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我们公益基金会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