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只见光伏华体会体育不见农业:光伏农业的神话与现实

2024-02-29 18:17:5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山东中部某县的果园和耕地被征用后用于发展光伏农业,征用后部分土地已经撂荒,长满了野草。图片:食通社读者但当镜头拉近到土地,便会发现绝大多数项目只见光伏,没有农业——被光伏板遮蔽的地块往往撂荒或低产。

  ●华北平原雾霾掀起国内能源绿色转型的政治风向,地方政府产业升级的需求与光伏产能转移一拍即合。图为2011年12月北京朝阳区雾霾实景。图片©️绿色和平/Wang Yi Kun

  光伏发电需要充足的光照资源和大面积平坦土地。理论上说,人少地多、光照充足的西部地区是发展光伏的理想场所,但受限于消纳和输电障碍,早年间西部地区光伏发展得并不顺利。据绿色和平报告,2016年上半年,我国光伏“弃光”现象主要发生在西北五省,其中新疆和甘肃的弃光率分别达到了33%和32%。

  ●屋顶、污水坑上都可以架设光伏板,“光伏+”还可与渔业、治沙、牧业等相结合。过去十年间,真正大规模铺开的是光伏+种植/渔业/林地。左图:hakunamatata 右图:食通社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呼占平向食通社表示:“前些年各级政府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力度很大,每度0.5元左右的补贴比比皆是,有些地方的补贴额度叠加起来甚至能达到每度1元。”

  研究发现,中节能在陕西渭南市的全资子公司20MW光伏农业项目即享受了充分的政策优待:作为县政府招商引资的第一家央企,该项目前三年1000多亩土地的流转费用280余万元由政府全额补贴,并享受税收“三免三减半”的优惠;上网售电标杆价格为每度1元,国家能源局给予每度0.6654元的全周期、全电量度电补贴,享受期限25年,每年售电和补贴收入接近4700万元。

  因此,光伏企业往往选择为了光伏新建大棚,适种的作物种类只限于喜阴的绿叶蔬菜、蘑菇等。然而,“在光伏大棚里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是很难的,我在实地还没见过成功的案例。”呼占平说。

  过去两年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陈靖调研了北京、山东、江苏、广东等地的光伏大棚,也发现很多棚内撂荒。

  ●许多光伏农业项目也在积极发展农业旅游观光。2017年,上文提到的渭南光伏农业项目通过春夏季采摘为公司带来每月15000多元的收入,但与售电收入及政策优惠相比依然九牛一毛。图源:网页截图

  陈靖并非没有见过成功运转的案例:安徽某光伏大棚试验项目,通过在光伏板间安装特殊的玻璃材料和补光灯技术,让太阳光在大棚里均匀分布,可保证棚内作物产量不低于露天种植产量。但分光玻璃引自国外,成本高昂,目前在国内还难以大规模推广。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某地级市的2022年光伏电站项目涉及占用耕地数百亩,其中还有一部分涉及永久基本农田,最终部分项目被拆除。图源:《第一财经日报》官网

  这些年来,为了让光伏项目通过审批,政府在收获时节拔掉庄稼、任荒草生长,好将耕地包装成弃田的荒唐事件时有发生。期间,强迫村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甚至直接强占土地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由于矿坑积水无法发展农业,多年来农民只能从煤矿公司获得微薄的补偿款。后来光伏公司在水塘上架设光伏板,号称渔/农光互补,会再付给农民一笔土地租金。本地农民也可以承包水塘来养鱼。

  既然土地已经失去了耕种价值,那么多一点租金收入总是件好事。在呼占平看来,这是他见到的农民相对满意的一个案例,但是,“仅仅是土地租金的增加,尚未带动村庄整体的发展,比如促进一些产业。”

  华体会体育

  ●2017年天津某污水坑上的光伏项目。当时正处于“光伏+”快速扩张时期,每一寸可以架设光伏板的地块对企业都充满了吸引力。

  陈靖在广东台山看到了相似的故事。企业将多个废弃的滩涂、小型鱼塘租下来,改造成大型连片鱼塘,发展光伏+渔业+观光,饲养对斑虾、鱼类,吸引游客前来垂钓,农民从中获得地租收益。

  她在海南见到过光伏企业提出为村民提供管理大棚的工作机会,但农民更倾向于进城打工而非种地,企业事实上也更乐意雇佣外来的技术工人。“现在的情况大部分都是这样,但这是整个农村发展结构的问题。”

  呼占平给出了相似的评价:“仅从技术理念来看,光伏农业的模式挺好。如果能真的让农民通过自己努力或政府扶持,发展起小规模的光伏农业,既满足自家、社区的电力需求,余电上网获得补贴,还能同时收获农业产出,这对本地发展是好的。”

  “实际上,现在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国际实践上看,光伏农业模式整体仍然处于实验、试点阶段。尽管在实验上能够证明其技术经济潜力,但学界对于光伏农业在现实中的经济效益表现的结论并不一致。因此,光伏农业的发展不妨放慢脚步,一是等技术经济模式更加成熟,二是通过在实践中慢慢地试验试点,寻找适合由本地农民推动的光伏农业模式。”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