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华体会体育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40万元

2024-03-08 03:01:5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全区8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为40万元,同比增加7万元,增幅21.2%。这是梅江区2023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村强则镇强,镇强则区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村级是最小的单位,也是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梅江区紧紧抓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把农村短板变成“潜力板”,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当前梅江区全区行政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走在了全市前列,城北镇上村村、长沙镇小密村等一批曾经的“弱村”,先后崛起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强村”。从弱到强,它们的“出圈”密码是什么?南方日报记者连日来走访了梅江区多个村子一探究竟。

  如果说“百千万工程”是一盘棋,那么村则是不可或缺的子。如何“一子落而满盘活”,考验着各地政府的胆识与能力。

  从区位来看,梅江区虽地处梅州中心城区,但村与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却相当大。比如,基础条件较好的三角镇上坪村,受益于城市发展,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9.4万元,位居全区81个行政村之首。而不具有区位优势,同时缺乏资源、资金的西阳镇将军阁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10.2万元。

  一个都不能少。如何让“弱村”发展壮大起来,逐渐缩小与“强村”之间的差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梅江区打出的重拳之一,就是激活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以前由于一个月只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加上思维局限,基层干部存在‘干不动、不会干’的现象。”梅江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股股长肖志刚道出了乡村发展的一大“痛症”。

  针对“干不动”开方抓药,梅江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政策,建立起了村干部报酬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制度,最大限度调动村“两委”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按照制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的,每人每月奖励基数为300元;达到5万元以上的,超过5万元部分每增加1万元每人每月加奖50元,奖励基数最高不超过5000元。

  “政策出台后,大家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了。”长沙镇党委副书记郑介绍,以该镇小密村为例,从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不到11万元,到2023年引进企业发展农文旅项目、光伏产业等,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70万元,村“两委”干部工资可达7000元,华体会体育实现集体经济收入与村“两委”干部收入双提升。

  针对“不会干”的问题,梅江区明确把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镇(街)考核,一级带着一级干,同时充分借助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产业村长”等外力,帮助村“两委”干部开拓视野、提升本领,为乡村发展把脉问诊。

  城北镇上村村以前的集体经济收入只靠两口水库,仅有4万元,是典型的“落后生”。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产业村长”的帮助下,上村村探索出了租赁、售卖农产品、投资分红等多种集体收入来源。2023年上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7.7万元,实现了第四次飞跃。

  “工作队的‘打法’进一步打开了我们的工作思路,有信心让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上村村党总支书记古海斌表示,上村村将努力实现第五次飞跃,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队伍战斗力不强、等问题,梅江区积极争取资金,按照每村不低于50万元的标准,分批次扶持提升16个试点村的集体经济,同时安排挂点区领导、帮扶工作组、、党建指导员开展“四位一体”帮扶,以党建引领推动试点村村集体经济向上突围。

  数据显示,梅江区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势头迅猛、活力十足。2023年梅江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以上的村有65个,同比增加20个,占比80.2%;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有49个,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有19个,同比均有较大增长。

  “以前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差、持续增长性不强。”肖志刚介绍,近年来,梅江区鼓励各村立足村情,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成立强镇富村公司、强村公司,整合优势资源抱团发展,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西阳镇是梅江区的农业大镇,拥有茶叶、苦瓜、雪莲果等优质,但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

  2023年,西阳镇成立梅州首个镇村合办公司——梅州市西阳山水文旅有限公司,由西阳镇经济联合总社和26个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共同参股,形成“镇党委+各村党组织+公司党支部”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整合辖区资金、资产、资源,推动农业产供销提质升级。

  实现抱团发展后有什么好处?在新联村党总支部书记丘建青看来,以前发展集体经济靠的是单打独斗,产业发展不成气候,产出效应不明显。强村公司成立后有了“领头羊”,通过以强带弱、弱村抱团,可有效带动村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实现1+12的效果。

  “以前农户的大米只能自己卖,现在村里收购,山水文旅公司集中销售,形成品牌提升商品价值,实现村民、村集体经济双增收、企业有发展。”丘建青介绍。

  通过资源整合,目前山水文旅公司已开发西阳镇70余款,带动26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1万元,为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西阳镇党委书记钟绍方表示,西阳镇将不断深化探索“山水模式”,升级打造“西阳美品”系列品牌,进一步扩大在文旅民宿、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投资运营范围,力促山水文旅公司2024年产值突破400万元、带动各村集体经济收入2024年底突破12万元,力争达到15万元。

  在金山街道周溪村,得益于十里梅花长廊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民宿、茶室、咖啡室等新业态兴起。“周溪村紧邻嘉应学院、梅州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如何把人流变成现金流,是我们未来的发展重点。”金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古焕青介绍。

  目前,金山街道与周溪村已共同成立强镇富村公司——梅州市金山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接下来,公司将整合利用百岁山郊野公园、周溪十里梅花长廊等资源,通过“山水生态”激活“山水经济”,打造休闲经济、体育经济和农旅经济,推动2024年周溪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

  除了镇村合办企业,当前,梅江区不少村还开办起了由村经联社控股、村民占股的“强村公司”。与合作社相比,强村公司以公司化运营,对接市场时在深度、广度上都更有优势,同时有利于引导村民共同做大“蛋糕”、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

  “今年我们发动群众力量,成立了由村经联社控股,村集体占股67%、村民占股33%的强村公司,计划进一步发展壮大茶产业。”清凉村党支部书记侯保添介绍,强村公司将实施规范化茶园管理、品质化生产加工、一体化品牌推广和多元化市场营销,加快乡村振兴、推动强村富民。

  发展光伏产业靠谱吗?几年前,不少村干部对此还存有疑虑。几年后的今天,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村以实际行动为“阳光经济”投出“肯定”票。一个既有“光景”,又有“钱景”的阳光产业,正在梅江区悄然兴起。

  2023年12月,位于金山街道周溪村的周溪河粤海水务水质净化厂楼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为助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按下了加速键。

  作为金山街道目前最大规模的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安装光伏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总装机容量803.52Kw,预计年发电量104.5万度,将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逾40万元。

  “这个项目由周溪村、东街村、龙丰村、月梅村、芹洋村、福长村六村共同出资建成,撬动村级闲置资金320多万元,实现抱团发展。”古焕青介绍,由于缺乏资源和缺少经验,各村偏向于保守稳健投资,发展“阳光经济”备受青睐。

  按照业内人士的计算,光伏发电板的寿命可达25年,成本回收周期约为8年。对于一些要资源没资源、要产业没产业的村来说,发展光伏产业成了保底或稳定创收的选择,只需盘活闲置楼顶,便可“晒着太阳把钱赚”。

  “以前村里只有几口鱼塘出租,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加上机场周边限高的原因,想发展十分难。”三角镇三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增元一语道破该村发展窘境。

  三龙村全域处城市规划区内,紧连梅州机场,受机场限高、国土空间规划等因素制约,耕地分散零碎、建设用地少,发展阻力重重。为此,三角镇主动出击、攻坚克难,多次邀请各方面专家到三龙村进行实地考察,探索发展方向,最终找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金钥匙”——发展“阳光经济”。

  “目前机场扩建安置区有5栋楼楼顶安装了光伏板,面积达2500平方米,靠这光伏年收入就有30万元。”黄增元介绍,通过“党委探路、支部引领、群众参与”,三龙村变“闲”为“宝”,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4万元,实现了翻倍。

  “本身楼顶的使用率很低,放着也是浪费。”村民叶东清介绍,村里发展光伏产业后,不用再担心楼顶漏水问题,而且还可以获得租金。

  目前,三龙村党委瞄准“万平光伏、百万经济、幸福家园”目标,大力建设机场扩建安置区绿色低碳小区“百千万工程”示范项目,力争实现小区光伏年经济效益达100万元以上。

  “发展光伏产业不仅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增收,还能对天面进行美化。”肖志刚表示,“接下来,我们将鼓励各镇(街)对闲置或低效利用的校舍、仓库等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以我区列入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增加‘阳光收入’。”

  2023年11月,梅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印发《梅州市“百千万工程”破题攻坚行动示范镇揭榜名单》,全市共有24个镇上榜。其中,长沙镇被列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镇。

  如何打造示范镇?长沙镇着力在发展光伏产业、深化农文旅融合、用好乡村特色资源方面下功夫,推动长沙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77.49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86万元,同比增长140%。

  “力争在2024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在梅江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长沙镇党委书记张天然公开亮诺。

  长沙镇的底气何来?从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小密村的发展可见一斑。2022年时,小密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11万元,通过发展民兵训练、水产产业、光伏发电,并引进企业打造集户外拓展、研学、康养旅游等为一体的城郊综合性培训基地,实现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2万元。事实证明,长沙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敢为善为便大有可为。

  如何实现年度目标?长沙镇共有6个村,资源禀赋、发展程度等各不相同。为统筹推进各村发展,该镇摸清情况进行精准画像,制定一村一策,明确各村发展“施工图”。

  小密村在原有产业基础之上成立强村公司承接项目工程,力争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大密村引进企业打造田园科普综合体、共享厨房等业态,力争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下罗村通过京东智慧园项目,发展智慧养殖,实现联农带农、村集体经济增收;上罗村盘活现有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基地,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澄滩村计划在乡村振兴示范段的樱花碧道、梅花碧道打造露营基地,发展休闲经济;长沙村利用国有林场引进第三方,重点发展农林业,力争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以上。

  “从目前来看,长沙镇村集体经济还存在发展不平衡、质量不高、持续增长性不强、发展要素不足等问题。”长沙镇党委副书记郑表示,下一步,长沙镇将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发挥村级资源互补作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善村庄规划、盘活工业用地,引进好项目、大项目,推动各村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