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王雁:用责任和担当撑起百姓的幸福生华体会体育活

2024-03-12 05:46:5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他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员,俯下身子用心用情为社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移民社区治理新模式。沉下心来,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新渠道。他就是临县城庄镇副镇长、湫水柏林苑社区党委书记王雁。

  湫水柏林苑社区是临县新建成规模最大的移民新区,是由全县10个乡镇86个自然村4731人搬迁入村,如何让搬迁进来的群众能稳得住、有收入,成为“领头雁”王雁的头等大事,从去年以来,他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了发展产业上来。临县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光伏发电项目,是王雁通过多方奔走引进来的重点项目,他每周至少一次要来到工地了解工程进展,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同期】临县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项目经理 张超:我们计划春节天气暖了以后我们就会引进农业公司和当地的合作社,把我们农光互补的方案真正实施起来,确保明年能真正投产。

  【同期】临县城庄镇副镇长、湫水柏林苑社区党委书记 王雁:这个还有道路,老百姓还有种地的,路的安全、维修这方面,后续也跟上,要不山上上来不安全,路不好走。

  100MW农光互补发电项目是将3个整村搬迁村的原有土地集中流转后经过统一规划布局和实施的增收项目,一方面将撂荒的土地高效利用,从土地流转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可让有劳动力的农民从光伏园区种植和打工中获得收入。

  【同期】临县城庄镇南沟村村民 李有生:征了20亩地,每亩900块钱,就是一万八千元,征了25年,恢复土地1年,一共26年,我们的生活就没有问题了,而且我们平地还能种点东西,一年就能收入三万到四万元,脱贫户的生活有了保障。

  【同期】临县城庄镇副镇长、湫水柏林苑社区党委书记 王雁:老百姓搬出去,住得远了,土地一部分撂荒,种得很少了,我们如何让老百姓增收?我们千方百计引进农光互补项目给老百姓增收。三个搬出去的易地搬迁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下一步,我们把光伏板下边的土地,合作社公司化运作带动老百姓又能增收,这样就起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

  柳编是2022年王雁通过外出考察,针对年龄偏大,无法外出打工的社区村民引进来的特色加工产业,通过工艺师傅手把手蹲点培训,30多户社区居民从手工柳编工艺品订单中实现了稳定增收。每隔两个月,就会有一批产品发往山东。

  【同期】临县湫水柏林苑居民 刘改珍:我一天能编十几个,一个三块八,一年能挣四五千元。

  通过多方挖掘资源优势,到2023年底,湫水柏林苑社区已建起千亩香菇生产基地,创办香菇加工企业、粽子包制车间、红枣加工厂,已经形成食用菇种植加工、粽子和红枣加工、工艺品柳编、光伏发电五大特色产业,居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

  湫水柏林苑社区作为临县人口规模最大的移民社区,当初搬迁进来的群众困难群体多、诉求多,矛盾重重,成为摆在王雁面前最大的难题。

  【同期】临县城庄镇副镇长、湫水柏林苑社区党委书记 王雁:当时我感觉到压力非常大。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村、不同的乡镇,生活习惯、方方面面融不到一块,所以我感觉到压力非常大、管理难。

  组织上的信任,群众的期盼,成为他前进的动力。经过一栋楼一栋楼的耐心细致的走访调研,梳理出问题清单,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后,王雁通过以党建为抓手,成立党小组、选拔出楼栋长、单元长实行网格化管理,并选派有声望、做事公道的老支书、老党员作为监督员参与社区管理,化解邻里矛盾,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逐步探索出社区治理“五心”工作法。

  【同期】临县湫水柏林苑居民 李振春:在王书记的带领下,通过几年的治理整顿,邻里和谐,社区有了学校、幼儿园,有卫生诊所,公交通在了小区门口,出行方便。打工就业有产业园区、有香菇厂。居民们都说,根本想不到能过上现在的幸福日子。

  【同期】临县湫水柏林苑居民 高青爱:人家来照应了几次,小区管理得也挺好,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通过几年来的治理,如今的湫水柏林苑社区干净整洁、邻里和睦,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的美丽画卷正一步步变为现实。王雁用担当诠释了一名党员的责任。他先后多次被吕梁市和临县评为“优秀员”、“先进工作者”,前不久又被评为山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记者:刘利民 温 渊 王曦彤华体会体育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