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华体会体育文英:多元共治打造居民美好生活

2024-03-24 00:53:1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华体会体育在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走进文英乡易地搬迁安置小区,一栋栋整齐的楼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孩子们在宽敞的广场上嬉戏,脸上都洋溢着搬迁后美好生活带来的幸福笑容。

  这是文英乡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居乐业的一个镜头。近年来,文英乡在不断满足易地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获得感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服务“新模式”,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重点工作思路,从“稳定就业”“产业造血”“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精准发力,让搬迁群众的幸福感稳步提升。

  “在这里上班真好,离家近,既能赚到钱又能照顾孩子,时间灵活,又人性化,我很满意。”文英乡易地搬迁群众廖燕欣慰地说道。像她这样从“白云深处”住进安置点小区,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工人的搬迁群众还有很多。近年来,该乡紧紧围绕让搬迁群众高质量就业和持续增收目标,深入推进项目引进和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做好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后半篇文章”。

  3月12日,文英乡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帮扶车间内,两名女工正在用手工描绘即将销往国外的节日吊饰。

  为切实帮搬迁群众和企业创造效益,该乡合理利用安置点店面等扶贫资产,以免租两年的形式结对共建电子和服装“毗邻车间”各一间,充分吸纳脱贫户劳动力就近务工,打通易地搬迁就业“最后一公里”,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生活就业模式。“帮扶车间吸纳的近20名劳动力基本是需要照顾家庭子女的妇女,考虑到这一诉求,车间采取计件工资形式,月收入2000到3000元左右,确保她们增收、顾家两不误,同时也为企业缓解了用工难题。”安置点点长兰海介绍道。

  围绕“党建引领+安居乐业”,安置点成立了易地搬迁管理领导小组,设立“一中心四站”(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就业培训站、居家养老站、志愿服务站),汇聚帮扶干部和帮扶单位力量,形成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跟踪服务,打通搬迁群众表达诉求、融入小区生活的通道,先后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增强搬迁群众对小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实现就业是易地搬迁群众安居的根本,文英乡以搭建就业平台为载体,带动搬迁群众家门口增收,将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解决了“搬得出、稳得住”问题,“搬”走了贫困,让搬迁群众搭上了幸福生活的“快车道”。

  “以前我和老公都在外面打工,孩子们交给我婆婆照顾,但她有慢性病,年纪又越来越大,实在放心不下他们,就回家发展,赶上了易地搬迁的好政策,介绍我们两夫妻到源德矿业上班,离家很近,还能照顾全家老小,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居民付树华谈起搬迁后的生活和工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文英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富民产业,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一体谋划,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绘就和美乡村好“丰”景。该乡以项目为抓手,实施源德矿业、安置点光伏发电、三产融合基地建设、周边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等项目,为经济发展“输血造血”,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不仅如此,文英乡还下派班子成员担任企业党支部书记,成立专班包干联系企业,主动上门服务帮扶企业,营造“全畅通服务型”的良好营商环境。

  近日,走进文英乡安置小区,安置住房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底下熠熠生辉,这些光伏板组成的“阳光棚”不仅隔热、挡雨防漏,还能“晒着太阳发电赚钱”。这是我县在这里实施建设的150kW容量并网型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于2023年8月下旬并网发电,预计年收益可达7万元以上。这些可观的收益,不仅用于安置社区基础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还用于开发光伏管理、保洁等公益性岗位,聘请搬迁群众工作,促进增收。

  近年来,文英乡立足本土生态优势,围绕刺葡萄、黄金叶、食用菌培植,竹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深入推进三产融合新模式,探索培育出“家庭式”“承包式”“直播式”等多种务工方式,辐射带动搬迁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旺、就业稳、农民增收的生态致富之路。譬如刺葡萄基地,种植大户江学华邀请科研技术人员将野生刺葡萄品种进行改良优化并予以种植指导,亩产可达5000斤,同时创新“赣菲”葡萄酒品牌,每年酿制的葡萄酒可达10余吨。三产融合基地正加快生成新业态,吸纳了4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为满足搬迁群众的“乡愁”梦,文英乡围绕易地搬迁安置区硬件设施“塑形”,社区文化软实力“铸魂”,积极探索,结合安置区实际,深挖农村非遗文化,为搬迁群众构筑美好精神家园。 组织人员收集搬迁群众迁出前生产生活中使用过的各类“老物件”,拍摄留影迁出地老旧房和原生活场景,开设“乡愁记忆馆”,让搬离山旮旯、住进新社区的群众触摸记忆,记住“乡愁”,留住“乡情”。

  在易地搬迁安置区社区服务中心旁,“乡愁记忆”四个字赫然在目,这就是在安置区内开设的“乡愁记忆馆”。馆内分门别类整齐陈列展示着搬迁群众以前使用地的犁、耙、牛轭、石磨、碓盘、风车、蓑衣、斗笠等农耕时代的农具和饭甑、米斗、簸箕、瓢、缝纫机、自行车等老旧生活用品以及唢呐、锣、鼓、钹等古老的乡村娱乐器具共计100余件,野香菇、竹笋、天香菜、野杨梅、野山楂、野青梅、野柿子等山里的土特干货标本20余种,原生产生活场景和搬迁前的老照片80余张。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满载着历史记忆,写满了乡愁乡韵,展现了搬迁脱贫群众生产生活的“蝶变”。

  一部搬迁史,几多乡愁情。文英乡通过开设“乡愁记忆馆”,记录着搬迁群众的家乡文化、民俗风情,丰富了安置社区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通过传递“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加深了人们的记忆。如今,我们当年的“白云人家”住上了好房,留住了“乡愁”,回味了“乡味”,记住了“乡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莫斯科近郊恐袭·观察|一支AK步枪与预计增强的全社会“战时状态”感知度

  影视审查太离谱了!竟然把保BAOAN安判定为违规内容:呆B!

  莫斯科恐袭死者升至143人,现场留学生:“14岁同伴遇难,全身都是弹孔”!嫌疑人被捕画面曝光,自称“收钱杀人”

  宣布为莫斯科恐袭负责的ISIS-K:以极其残暴出名 欧洲称近几月已挫败其几次阴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