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华体会体育瑞士专家哭诉:光伏被中国卡脖子丢12万岗位!避谈欧美围猎中国

2023-07-08 10:04:0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这是德国ZDF电视台的一档关于“欧洲光伏的发展”的电视访谈中,瑞士太阳能设备生产商梅耶博格(Meyer Burger)的首席执行官Gunter Erfurt说到的一段话。

  在这档节目中,主持人出于“某些政治立场”,想要引导这位企业高管说出:欧洲早期出口技术和设备给到中国,中国光伏产业才能有现在的发展。

  结果,这位高管说:这不能完全算错,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奇迹确实跟欧洲技术有关,但仅仅是一部分原因,但是真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发展的战略野心。15年前,中国就开始对光伏产业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投入了几千亿的资金,光伏产业才建立起来。

  主持人又开始希望,把话题转到中国是从德国手里“偷”了技术,然后才发展出更好的光伏设备。而这位企业高管也意识到了主持人埋下的的坑,随后回答道:中国整个机械制造体系,发展势头很猛,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这才是中国做对的地方,是中国远大的“工业化”抱负,15年前,中国意识到了光伏产业的重要性,而欧洲到今天都没有意识到这个趋势。

  这位企业高管回答道:中国从2020年开始限制部分光伏技术出口,因为中国想在太阳能这个未来能源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多说一句,这位高管其实没上套,他只是说技术出口被管制,而非光伏设备出口被管制。)

  其实整个访谈很长,主持人的中心思想就是想把话题引到“中国拿了德国技术发展了光伏,现在中国光伏反倒对德国卡脖子了。”

  答案显然不是,不仅如此,如果回溯过去20多年,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那只能用“荡气回肠”来形容,多次面临欧美联合围剿,多次经历几乎全行业的覆灭,又再一次崛起。根据我国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文件显示:

  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分别占全球产量的 76%、96%、83%和 76%。

  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处于统治地位。而中国光伏产业能有如今的成就,除了中国光伏产业人的奋斗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被欧出来的。那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2001年,我国提出“光明工程计划”,目的是希望通过发光发电,来解决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山区的用电困难。这是因为如果采用传统的电网延伸来解决这些问题,西部地区的百姓要都用上电,起码还需要20年。而这也造就了我国对于光伏发电组件的市场需求。

  2004年,德国出台光伏并网政策,欧美掀起来了“能源转型”的热潮,欧洲各国开始推出各种补贴政策。欧美市场对光伏和风电的需求量激增,一年里需求量翻了一番。我国第一代光伏组件企业开启了出海的浪潮。在这一年,无锡尚德赴美上市。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又有包括英利在内的多家中国光伏企业赴美上市。

  2007年,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占全球光伏市场份额达到35%,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基地。当时在欧美资本眼里,这些企业都是一块块“大肥肉”,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围猎中国光伏产业。

  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是硅料、硅片,中游是电池片和电池组件,下游是应用系统。我国第一代光伏企业主要进入的是光伏产业链的中下游,这是因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而美、日、德三国则是垄断了上游。

  看出危险来了没有?然而更刺激的是,我国当时第一代光伏组件企业出口占比几乎都达到了95%。这意味着如果上游硅料、硅片价格波动,就会给我国第一代光伏组件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2000-2006年,多晶硅从每公斤9美元涨到100美元,翻了11倍。只是由于当时全球光伏需求量依然很大,当时一些企业就决定和提供硅料的欧美日企业签订长约,锁定价格。如果硅料价格不跌,那也还好,问题是20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硅料价格暴跌,如果继续维持长约,那简直亏死了,而违约又要赔一大笔钱。

  这仅仅是原材料带来的危机,主要依靠出口的危机也马上到来,欧美瞄准了时机,突然宣布对中国光伏产业启动“双反”调查。“双反”调查,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2011年11月,美国开始立案调查中国的75家光伏企业。2012年9月,欧盟也启动了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而在“双反”调查中,需要界定中国光伏企业是不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光伏产品,按照WTO的规则,需要找一个替代国,也就是用一个和中国基本指标上差不多的国家作为样本,这个样本生产的光伏产品的成本,与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价格进行比较,来判定最终结果。

  按照当时的标准,这个替代国应该是印度或者乌克兰,结果被美国强行换成了泰国,而泰国其实根本不具备生产光伏板的能力,更不要说中国和泰国在各项指标上也相差太多了。

  因此,没有悬念,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23%~254%的高额双反税。

  于是,中国光伏产业出口额大幅度下滑,第二年对美国的出口额大幅度下跌了近5成,对欧洲的出口额下跌71%,中国光伏产业迎来了至暗时刻,大量的光伏企业倒闭,整个行业面临绝境,如果持续下去,全国可能会有50万人失业。

  虽然第一代光伏企业犯下了这两个致命错误,并几乎断送整个行业的发展,但国家并没有华体会体育放弃,而是汲取了之前第一代光伏企业的失败教训,通过各类政策,打开了国内市场,以此来促进光伏企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通过电价补贴的方式,鼓励光伏企业到中国西部资源优势区域发展,建设光伏电站,让光伏发电并网。

  于是,光伏企业终于找到的出路,开始爆发式增长,全产业链技术都在快速迭代。这次就不仅仅是局限在中下游了,上游产业也有不少布局,我国西部也大规模建设起了光伏发电站。

  2013年,保利协鑫成为全球多晶硅料、硅片双龙头,并开始把布局光伏产业链的中下游,并开始建设光伏电站。

  这一切看起来很顺利,但也有一个的问题。光伏电站属于重资产运营,为了扩大产能,还要不断贷款,而收入主要依靠补贴。一旦补贴没了,很容易还不起负债。所以,想要把光伏做起来,核心还是要能够真的让老百姓用的起光伏发电,这意味着光伏的电价不能高于火电。

  传统的光伏板主要采用“多晶硅”,这是因为一开始多晶硅的成本更低,研发难度也更小。由于行业共识,当时的硅料、硅片企业都选择了多晶硅。

  但有一个企业是例外,这就是隆基绿能。“单晶硅”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所以没有人愿意研发,但隆基绿能却一直坚守在这条路上,他们坚信想要降低光伏电价,就得从技术上入手。于是,经过多年的研发,隆基成功研制出了多次装料拉晶技术,让单晶硅成本和多晶硅持平。随后,隆基再一次实现了突破,研究出了金刚线切技术,这项技术长期被日本所垄断,可以大幅度降低单晶硅的成本,同时提升产能。经过一系列的研发,隆基最终把单晶硅的成本压低到比多晶硅还要便宜。自此,隆基引领了光伏产业变革。

  2019年,隆基取代了保利协鑫,成为了硅片、组件的双龙头。其单晶硅产能和出货量都超越了多晶硅。

  此时不少国家也意识到中国光伏产业是可以帮到自己的,于是包括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开始引进中国的光伏产品。欧美看到中国光伏行业在西部的发展以及又开始新一轮的出海,恨得牙痒痒,但“双反”调查已经是最狠的制裁手段的,根本没有其他好办法,他们发现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舆论上抹黑中国。于是,发动传统艺能,利用“NGO”组织的力量,在国际上大搞舆论战,主要抹黑的内容就是我们常见的那些涉疆谣言,号召全球各国新疆生产的光伏产品。

  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这次欧美并没有得逞,虽然众多欧美企业开始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技术封锁,但此时的中国光伏哪里还是他们封锁得了。在欧美国家和企业联手重拳出击之下,中国光伏不仅实现了一次次技术升级,还继续压低了光伏产品的成本。

  欧美此时终于明白,无论是“双反”调查,还是技术封锁,都没有办法围剿中国光伏产业了,如果持续下去,最终受伤的只能是他们自己。于是,解除了之前的“双反税”。

  中国光伏企业再一次进入欧美市场,并且占据相当大比例的市场份额。此时的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是统治级别的存在,根本不留给欧美打压的机会。

  所以,你看,德国哪里“帮助”过中国光伏企业发展了?明明是一直在配合欧盟、美国打压中国光伏产业。德国直接在机场带走中国光伏企业高管都不止一次了。不仅如此,现在的光伏技术是这些年来逐渐打磨出来的,由于西方的围剿和技术封锁,我们根本不可能从他们手里直接拿到这些核心技术。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