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华体会体育贵州威宁县:光伏板铺出一条致富路

2023-04-20 13:52:0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华体会体育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如何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产业革命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威宁,全省面积最大的县,全县常住人口超过百万人,在脱贫攻坚战役当中,这个贵州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其蔬菜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而随着山地农光互补发电项目的推进,贵州屋脊上脱贫攻坚战,也变得更为丰富和立体。绵延的大山,贫瘠的村落,这些刻板的印象,如今正在撕下标签。

  三年前,威宁县么站镇岔河村村民蔡占稳,住进了新修的房子,他把搬进新房的功劳,归在村后的么站农业光伏电站上。这座占地面积2000亩的新型清洁能源电站,影响的不只是蔡占稳一家,岔河村很多村民的生活,被山顶上那290862块电池组件彻底改变了。

  过去,这片当地人叫做跑马梁子的地块,种植最多的是包谷和洋芋。2016年,包谷和洋芋被电池组件取代了——立足自身特点和行业优势,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在威宁县推进山地农光互补发电项目,跑马梁子因此完成蜕变。

  地处云贵高原,威宁的太阳能资源足够丰富,这座“阳光之城”近年来大力挖掘太阳能资源,不少乡镇都建起了光伏发电站,么站农业光伏电站是其中之一。兴建光伏电站要租赁土地,与其他产业的流转模式不同,在岔河村流转土地的过程,村民可以一次性获得20年的租金,蔡占稳修建新房的开销,就是土地租金的部分——他前后获得了37万元。

  除了新修房子,蔡占稳有着自己的算盘,他从土地租赁费中拿出部分钱当发展基金,养殖了7头肉牛,“按现在的市场价估算,有十多万元的收入”。总投资6.35亿元,么站农业光伏电站是贵州首个农光互补项目,利用当地高海拔低产旱地和荒地,采用高支架和大间距布置光伏阵列,电站发电同时,高支架下的土地,仍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农业种植+光伏发电”的模式,也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据岔河村村支书蔡永斌介绍,在电站投用后的前两年,光伏板下主要种植万寿菊,并且利用万寿菊的生长差异,还种了莲花白和大白菜等,土地的价值回报因此也有了明显提升。“电站投产后,每天有几十户村民在基地务工,岔河村2016年脱贫16户,2017年脱贫22户。”这两年,光伏板下面,万寿菊变成了羊群。

  事实上,光伏电站的作用不止为当地村民增收,电站负责人潘光杰说:“威宁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光伏板建成后,它能够起到遮挡的作用,避免阳光对土地的长期曝晒,下雨时光伏板还对雨水有缓冲作用,有利于水土保持。”

  去年,么站光伏电站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而威宁光伏发电量更是突破4亿千瓦时。这得益于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在威宁大力推广农光互补发电项目,中梁子、象鼻岭、小官山等农光互补发电项目相继建成,实现了当地村民、政府、企业三方共赢,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精准脱贫的同时,自身也保持了可持续发展。

  掀开挂满苹果的枝条,杨华钻进了果林中,宫厚军跟在其身后,像配合默契的搭档。事实上,两人的年龄相差近二十岁,杨华从贵阳农校园艺专业毕业后入行研究苹果时,宫厚军甚至还没有上小学,苹果产业化种植,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如今两人是威宁县猴场镇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杨华与宫厚军最终成为搭档,要从格寨精品苹果种植示范基地建成说起。2013年,有着多年苹果种植经验的杨华,来到家乡猴场镇格寨村,创建了格寨精品苹果种植示范基地,这个占地面积350亩的果园,最初以种植苹果为主。

  “一年枝两年花,三年能把果子挂。”杨华凭借丰富的经验,把格寨精品苹果种植示范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基础打牢之后,他开始做更长远的规划——在园区内建苗圃、种植包括油桃和黑布李在内的多种精品水果,并开始着手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

  格寨精品苹果种植示范基地取得的成绩,当地村民看在眼里。2017年,经过多方努力,杨华与格寨村村民创建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打算继续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

  落实地块、寻找水源、育苗移栽、剪枝管理,杨华和村民们让苹果产业完成了蝶变。

  全村382户,入股农户362户,入股土地达7868亩,颁发股权证362份,真正实现了土地变资源。经过三年的努力,如今了已建成了7868亩高标准苹果种植基地,200余亩樱桃种植基地,基地的基础设施也已得到完善。

  依托规模化和产业化,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现代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2019年还被评为省级示范社。结合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出以苹果、樱桃、葡萄等水果为主导的产业群。

  事实上,苹果在威宁的种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那时在当地还曾经出现过有名的“水果梁子”。1973年,威宁“黄元帅”苹果在全国黄色苹果品质评比会上获得第二名。上世纪90年代,威宁被列入全国苹果四大优势区——“西南冷凉高地”优势区。进入21世纪,威宁苹果被农业部列入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

  威宁苹果发力,少不了像杨华这样把数十年的时间都贡献在田间地头的人。像是接班人,宫厚军辞掉了教师的工作,打算跟杨华学习,把苹果产业做到更大更强。格寨村地理位置特殊,距离威宁县城和六盘水市区都约半小时车程,具有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杨华说:“以后,我们打算推出集观光、采摘、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力争让乡亲们能尽快享受到分红。”

  在家门口建标准示范园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杨华的出发点,但他和宫厚军的终极目标,是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基地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0多个,年需劳动力15000个,往年外出务工的人,有不少人选择了回乡务工,宫厚军说:“这让基地的劳动力有了保障,而且有效减少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

  清早的太阳刚刚翻过山顶,威宁县么站镇平原社区的大坝上,已是一片忙碌。这片坝区种植有白菜、萝卜、西蓝花、佛手瓜等,还建有育苗基地,这覆盖了平原、联合、水塘、红岩、抱都、大树、香厂、大山等八个村。

  平原社区村支书王俊书带着客商走在菜地里,这是近五天来他接待过的第七波客人,“最近坝区白菜到了丰产期,很多菜贩都赶来平原,想以划算的价格买走地里的这些白菜。”王俊书早已熟悉这样的场面,最终11亩地的白菜,卖出了81000元的价格。

  客商自己上门要货,这样的场景不止发生在平原社区,邻近的联合村同样种植有大量白菜,村支书涂刚带着客商谢伟等人,在村委会附近的蔬菜基地里“讨价还价”。谢伟拿出手机,对着白菜照了几张特写的照片,用微信发给了合作伙伴。在谢伟看来,基地的蔬菜已经熟透了,“之前受疫情影响,远程物流无法得到保障,很多蔬菜都没法及时收割,现在在价格上,我们希望能稍微低些。”他的理由是,这些白菜拿到市场上去,要剔除掉外围的不少菜叶,所以这种估量成交对他们是种挑战。

  平原社区,邓九英一边忙着往地种菜苗,一边高兴地说,在基地里务工每天挣8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相当于有两份收入,“我家也流转了几亩土地,每年600块钱一亩,我在基地里做工,每天还有80元的收入,可以就近照顾孩子和老人,感觉挺好的。”

  王俊书介绍说,平原社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易地扶贫蔬菜基地共1600亩,在就业方面,基地覆盖全社区共108户111个劳动力,基地采取三季轮作,社区的所有贫困劳动力,基本实现就地就业。

  与平原社区的坝区相比,抱都村的抱都坝区自然条件看起来更为有利。抱都村和汤朗村是省农委的帮扶联系点,在今年春耕时,抱都村驻村杨飞为两个村协调到资金,购买了250吨早熟马铃薯种薯,目前已经到了收成时节。

  “现在不提倡种植低效作物,为了解决群众的种薯问题,我当时对接派驻单位,协调资金为村民想办法,目的就是带领他们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看着满地的早熟洋芋,杨飞信心满满。他说,在接下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抱都村还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同时增加村民养殖牛羊的数量,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