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0年光伏产业“掘金”国内亿万农村市场华体会体育

2023-08-12 01:19:2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的66兆瓦并网光伏电站实验示范项目首个发电单元1兆瓦成功并网发电,填补了云南地面大型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零的空白。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太阳能光伏产业被认为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危机中,曾高速发展但却过度依靠“来料加工”、“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遭遇了困境。2009年,随着国家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民间投资的逐渐恢复,中国光伏产业开始步入结构和市场调整期。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2010年,中国光伏产业将进一步“乾坤大挪移”,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转向广阔的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但他们同时认为:在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诸多问题仍需谨慎应对。

  金融危机之前,光伏产业一直是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的热点。中国光伏企业也曾在华尔街风光无限,2005—2006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多达11家。2008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达2600M W ,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光伏产业的泡沫化发展的背后所潜藏的则是过度依赖“来料加工”和“海外市场”等结构性问题。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李安定介绍,2003—2008年,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在高纯多晶硅料生产、硅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线生产、光伏应用等光伏产业链5大环节中,中国企业只能抢占硅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线等环节,产业链最上游的多晶硅料生产和最下游的光伏应用都显得底气不足。

  2008年之前,国际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从2001—2003年的25—40美元/kg上升至2008年480美元/kg的最高点,业内当时甚至有“拥硅者拥天下”的说法。在暴利的驱使下,中国光伏产业纷纷涌向多晶硅生产,2007年,国内25家上市公司针对新能源领域的156.70亿元的投资中,多晶硅项目就包揽了其中的1/3,投产量达4000吨以上。但是,中国的多晶硅生产,大多是以高能耗、高成本、高污染维系的,在工艺与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去甚远。

  李安定介绍,国内的多晶硅成本普遍在50至70美元/kg,个别公司甚至高达100美元,而美德等国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不过25美元/kg。

  相比于多晶硅料生产的“有量无质”,光伏应用的突出矛盾则在于国内需求不足,2008年,中国98%的光伏电池出口国外,本土应用匮乏。

  中国光伏产业的这种结构性问题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格外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硅料行情下跌,从最高位的近500美元下跌至70至80美元,依靠高成本和高能耗维系的中国多晶硅生产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德国、西班牙等光伏需求大国调整了自己的光伏发展战略,国外订单锐减,更是雪上加霜。原本在国际股市上炙手可热的中国光伏企业遭到了华尔街冷落,2008年9月,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首个星期,中国太阳能板块整体下跌了10%。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家中国光伏企业在华尔街圈到一分钱。

  用“绝地逢生” 四字来形容2009年的中国光伏产业是再恰当不过了。2009年,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光伏产业开始了“壮士断腕”般的产业结构调整。

  2009年10月24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加强了对新建多晶硅项目的控制,明确提出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同时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与下游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延伸产业链。

  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多晶硅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危机中的行业洗牌虽然带阵痛,但大浪淘沙,在此次危机中经受住考验的,往往是那些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这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

  在规范产业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亦相继出台“屋顶工程”、“金太阳工程”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强化光伏应用能力。

  2009年7月,科技部推动“金太阳认证工程”,明确为500兆瓦太阳能示范项目提供补贴。9月,这一额度又追加到642兆瓦。专家估计,仅“金太阳工程”一项,就相当于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新增500至680M W的光伏装机容量,年新增装机容量250M W以上,将为我国的光伏电池企业每年提供14%以上的市场。

  “国家的产业支持政策,有效拉动了国内市场的光伏应用需求,对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实现率先复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李安定说。

  在国家通过政策推进光伏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光伏产业自身的市场化调整也在继续。

  2010新年伊始,广西贺州“光伏新能源与立体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专家论证,装机容量达4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站项目即将落户素有“珠三角菜篮子”之称的贺州。这是中国光伏产业开始摆脱对国外和城市市场的过度依赖,向国内广阔农村市场进军的缩影。

  专家认为,广阔的农村市场和中国政府对家电下乡的补贴政策,促使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光伏产业应用企业将目光投向潜力无穷的农村市场。

  较早看到农村市场巨大潜力的光伏企业已经从中受益。东莞东海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常年从事L E D太阳能照明光源的技术服务,目前已经拥有1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

  公司董事长骆国豪告诉记者,2004—2009年,公司几乎每年都在持续投入,累计投资超过2亿元,属于典型的技术积累阶段。但从2010年开始,公司接受以太阳能光伏为核心的服务订单额度就超过5亿元。预计今后几年,订单都会呈现“滚雪球”式的发展。

  骆国豪认为,光伏产业与农业的结合拥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光伏技术的发展,光伏与农业将可以在多个领域进行融合,在推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东海龙公司目前在做的另一项目是太阳能杀虫灯。骆国豪介绍,这种结合了光伏高科技的杀虫灯可以引杀50至100亩田地的1000多种虫害,环保高效,而每盏灯的成本不过1万元。

  桂林理工大学教授林炳营致力于研究光伏发电与沼气的融合。林炳营认为,沼气在农村拥有充足的原料,沼气可以与光伏发电形成互补,构建稳定而可持续的绿色供电系统。

  专家认为,光伏产业进军农村市场,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光伏应用发展,改变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特别是“应用在外”的尴尬境地,对于我国节能减排、扩大内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说,我国是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能源发展供不应求,促进农业与光伏产业的结合,对促进新能源发展,促进能源对国民经济支撑作用,实现节能减排都有重要作用。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孙耀唯用“历史的进步”来判断光伏产业与农业的结合:“一是农业产业化的革命,二是将新能源的利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业内人士判断,光伏产业进入农村市场,总价值超过亿万元。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吸引更多光伏企业进入,这将改写以往以城市为中心的光伏产业市场格局。(何丰伦王秋凤)

  一边是众多太阳能产业雄心勃勃地启动了“向农村进军”的发展战略,一边则是大部分农村消费者对太阳能这一新兴产业依然知之甚少。记者在广西贺州市、河池市、北海市和湖北、湖南等地农村采访时发现,太阳能产业要实现向整个农村市场的纵深开拓,仍然面临诸多难题。

  广西贺州市的种养大户包玉军在八步区黄田镇养了200多头母猪,种了60多亩蔬菜。2009年,生猪出栏、蔬菜外运销售就让他年收入超过30万元。然而,他却对自己的养猪场、蔬菜大棚能否真正用上太阳能心存疑虑。

  华体会体育

  2009年开始,包玉军曾经考虑过向云南昆明的同行学习,通过购买东莞东海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led杀虫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自己的蔬菜、猪场的虫害问题。昆明种植花草苗木的同行购买的这类太阳能led杀虫灯,一盏就能引杀50至100亩田地的1000多种虫害。

  然而,包玉军几经考虑,还是决定放弃了。“云南购买杀虫灯有政策补贴,我们这里没有,昆明的花草苗木附加值远比我的母猪、蔬菜价格高多了。一盏灯成本要1万多元,还不包括后期维修的各种费用,这是新产品,我还不能判断售后服务到底怎么样,太阳能,对我来说还是太贵了。”

  就在贺州市政府与中科院共同推出“光伏新能源与立体农业产业化”的时候,包玉军等种养大户也对此表示了高度关注。“猪—沼—果—灯—鱼”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链,但链条的背后,则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

  同样是种养大户的刘发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养50头母猪,种20亩蔬菜,每年的利润不会超过8万元,加上这些年农资价格天天上涨,利润也就逐年减少。这样规模的种养大户,最少也要投入30万元以上,才能一次性实现太阳能光伏供猪场照明、用水循环、蔬菜大棚保温等用电。

  对于这样的农户而言,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补贴,完全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开支。刘发强说:“太阳能是挺好的,我们家里都在用太阳能的热水器。不过要想用到猪场菜地里,还真得多费点脑子。光是技术设计投入所需要的资金,我们都没法拿出来。”

  “政府补贴‘找不到’,银行贷款‘不支持’!”这是记者在广西、湖北、湖南等省区农村基层采访太阳能光伏产业应用现状时听到的答案。

  财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在2009年3月联合推出一项国家补贴计划,用于推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的使用以及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安装屋顶太阳能系统。

  根据这项计划,国家将对安装在屋顶峰值发电量为50千瓦或者更高的太阳能项目提供每瓦20元的固定补贴。同时对政府投资项目,将对其购买和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所需费用提供一半的补贴。2009年7月,财政部再次推出第二次国家太阳能补贴计划,称之为“金太阳工程”,目的是通过这项计划在随后的两到三年推动500M W太阳能试验项目的开发。

  根据这项计划,政府将对屋顶安装并网太阳能光伏项目、并网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以及地面安装并网太阳能光伏项目提供项目总投资一半的补贴,同时对于农村地区安装的非并网太阳能光伏系统提供总投资的70%的补贴。

  来自中国能源网的调查表明,农村种养大户是线年时间里拉动太阳能产业的最大群体,但这一群体给记者的回答是:太阳能的补贴“听说有”,但“找不着”、“拿不到”、“用不上”;也不知道如何向银行贷款。

  湖北省仙桃市的养猪大户吴斌告诉记者,自己也曾经想把养猪场按照“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实施改造,但左思右想,还是觉得时机未到。因为根据“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每个项目的装机容量至少为300千瓦,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施工并且项目运营至少20年。

  吴斌说:“我向好多专家咨询了,他们明确答复像我这种农场必须‘点对点’地设计,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不然就是废品,但现在太阳能设计施工人才都很少,他们手上上亿元的活都赶不及,哪里瞧得上我这里不到100万元的小活。”

  让吴斌更郁闷的是:即使是与自己有良好合作关系的银行,也不愿意在太阳能系统示范工程贷款中给予支持。银行部门的答复是:“有产业扶持政策没错,但没有具体的银行贷款优惠办法,我们只能按照一般性项目贷款给你支持。没有抵押物就没法贷款。”

  记者深入采访时,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太阳能光伏向农村市场的进军,必须实现“双重转身”。

  中国能源网C E O韩晓平认为,就我国目前的电网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农村太阳能并网用电,那么,发展离线式、非并网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满足农村的需求,将是实现光伏下乡“破冰”的关键。然而,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大部分光伏企业,都将眼光定在了“城市并网发电”上,没有能够将眼光看到更加广阔的农村市场。

  韩晓平说:“政府承诺给予城市并网发电的补贴,无疑是企业优先考虑抢滩城市市场的关键因素,尽管相关扶持政策中已经有了对农村和离线式太阳能的支持,但却缺少操作的细节,这就使得农村市场仍然脱离于城市之外。企业无利可图,农民没有积极性,自然就很难开拓农村市场,而这些恰恰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环节。”

  韩晓平建议,由于农村市场的发展与农村种养大户、行业协会密切相关,因此,补贴办法的细化需要农业部、各省区尽快进行深入调研,拿出较为可行的方案办法,核心是扶持种养大户和行业协会,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农村应用太阳能。

  ———从“资金注入式扶持”向“资金援助式”造血转身,强化政策与资金“双重用力”。

  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张一熙认为,太阳能产业开辟中国中西部市场的关键,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还需要有银行金融系统的大力支持。“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但西部不少地方缺少的恰恰是前期的投入资金,这肯定会造成很大难题。”

  张一熙用台湾地区的例子做了阐述:台湾一些重视太阳能和新能源发展的城市、县,基本上采取政府投入建设示范点,然后种养大户拿出方案,银行看到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扶持政策和具体个案后,就能够给予前期的资金贷款扶持。这样的方式值得借鉴。(记者何丰伦)

  太阳能专家喜文华建言,推广实施太阳能“南墙计划”,可化解农村取暖费用高、污染重、不安全等难题。

  喜文华现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主任、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通过30多年的研究,喜文华提出了“南墙计划”,以缓解农村取暖的一系列难题。喜文华认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当前是推广这一计划的良机。

  与城市的集中供暖不同,北方农村大都以各家烧柴薪、煤炭取暖,一家一户都有一个小火炉。这种取暖模式费用高,热效率低,即使节省的人家,一个小火炉一般一个冬季下来也要约1吨煤炭,且只能“温暖”一个小小的房间。

  不仅如此,这种取暖方式也不环保,污染严重,且存在安全隐患。在甘肃定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许多农民不得不铲草皮取暖,致使当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虽多以煤炭为主,但随之而来的污染又加重,一些农民还因缺乏安全常识,常因取暖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喜文华认为,利用现有成熟的太阳能光热转换技术,充分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采暖是较好的解决途径,并就此提出了他的“太阳能南墙采暖(降温)计划”。其核心理念是充分利用建筑朝阳的南立面,其中包括南立面上的集热墙、空气集热器以及附加阳光间等,以尽可能多地收集太阳辐射能量,并把它转换为热能,传递到室内以达到供热的目的。

  通俗而言,“南墙计划”即建设太阳房,冬暖夏凉,节能环保,按技术设计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其中主动式太阳房与一般房屋相比,增加建筑成本约40%,被动式增加建筑成本约15%-30%,然而却可节约65%-85%的能耗,并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1984年,甘肃自然能源所在西藏阿里地区共设计建造了9.8万平方米各种被动式太阳房,仅以其中总建筑面积为1833 .41平方米的8栋为例,经连续测试,冬季室内温度平均在8℃。甘肃自然能源所的科研人员早年的测算显示,一个采暖期下来,这8栋太阳房可节省取暖费9 .63-12 .85万元,节约焦炭137 .7-188.6吨,减少公路运输14.7-19.6万吨/公里。

  甘肃自然能源所在青海省泽库县建造的第一栋太阳能建筑是泽库县民族中学太阳能教学楼,面积2500平方米,1997年投入使用。虽然当地属严寒地区,冬季最冷达-30℃,但这一太阳能教学楼内室温在无辅助热源的情况下可达5℃-15℃。

  “据调查,中国需要采暖的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建筑供暖是耗能大户,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消耗中高达27.5%。”喜文华说,“如果大面积推广建设被动式太阳房,可挖掘巨大的节能潜力。而且太阳房建设适应性广,在北方适合建设,在南方也适合;别墅、高楼大厦适合,农家小院也适合,特别是学校、医院、办公楼等建筑,节能、环保、舒适度等效果极为突出。”

  “南墙计划”在技术上也较为成熟。喜文华介绍,早在1977、1978年,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就在甘肃民勤分别建立了我国第一座被动式太阳房和主动式太阳房,目前,这一研究所已在甘肃、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内蒙等地设计建造了校舍、住宅、办公楼等各种用途、各种采暖方式的太阳能建筑达190多万平方米。

  喜文华还介绍,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在我国已形成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从上游核心的集热器研发到下游的太阳能集热器、空气集热器等生产制造,甚至是相关的产业制造设备,都在中国企业手中。“和光伏产业相比,光热产业投资少、见效快,贴近百姓生活,应当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中、近期发展的重点产业。”喜文华说。

  对于如何加快“南墙计划”的实施,喜文华还提出了10方面的具体建议:认真总结近几年推广利用被动式太阳房的经验教训;建立健全太阳房测试手段,积累第一手资料,并进行系统比较;组织编制太阳房设计、施工、使用规范和构造图集;建立太阳房专业设计队伍;制定一套太阳房设计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与当地建设审批部门协商,制定一些办法,有计划地将被动式太阳能技术逐步应用于需要采暖的每一栋建筑之中;生产引进一批太阳能专业建筑保温材料,逐步形成太阳能建材工业;建立一些示范性的太阳能住宅;积极培训和引导、组建专业的太阳能建筑施工企业,保证真正达到设计效果;在立法、政策、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加以引导。(记者朱国亮)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