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逐绿前行因绿而兴华体会体育

2023-09-27 04:48:0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相关专家走进盐城田盛源生态农场,参观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查正军摄

  黄海湿地,万鸟翔集,麋鹿成群;滩涂绵延,林海盎然;农旅融合,村富民强……

  9月25日,以“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省盐城市举行。近年来,盐城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全球生态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了“盐城范例”。

  2023全球滨海论坛缘何“花落”盐城?近日,记者走进江苏盐城,沿着582公里海岸线多平方公里黄海湿地望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新图景徐徐展开,成为了这座滨海城市最靓丽的名片。

  站在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远眺,形似条状的港汊向远处延伸,与海天相连,蔚为壮观。

  “快看,那里有好多鸟啊!”循着呐喊声望去,不远处的一块滩涂上,成群的候鸟时而欢快捕食,时而翩翩起舞。

  条子泥湿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中心节点和关键区域,勺嘴鹬、丹顶鹤、火烈鸟等珍稀鸟类频频现身,这片沿海滩涂成了鸟类的“天堂”。

  2019年,位于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4处、江苏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全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条子泥湿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坐拥“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盐城的生态底色鲜明。申遗成功以来,盐城积极实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生态修复工程,推动“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为了更大力度保护湿地,盐城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全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颁布实施《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探索黄海湿地生态银行试点工作等等,力图将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先知道。嘴巴长得像一把勺子的勺嘴鹬,是世界上极度濒危的鸟类之一,对滨海滩涂条件的选择极为苛刻。但每年春秋,在黄海湿地上都能见到勺嘴鹬的身影。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线多万只候鸟用翅膀‘投票’,选择在这里栖息、换羽、繁殖,其中就包括全球仅存600多只的濒危物种勺嘴鹬。”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卫红动情地说。

  在位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华麋鹿园,麋鹿与獐相伴的标本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麋鹿和獐都是我国珍稀物种,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严苛,‘獐麋共存’景象的出现,说明它们对盐城环境的认可。”讲解员介绍。

  林草葳蕤,鹤舞鹿鸣,河湖承欢。近年来,盐城积极助力“双碳”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进展,良好生态成为盐城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秋风渐起,在位于盐城市盐都区的田盛源生态农场,清甜的稻香、此起彼伏的蛙声,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丰收图景。

  “现在正处在黑斑蛙华体会体育大量上市的季节,黑斑蛙在上海、广东、山西、四川等地特别畅销。”农场负责人戚思田介绍,农场采用生态立体的养殖模式,在巨型稻下养殖黑斑蛙。高大的水稻根深叶茂,为蛙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蛙的粪便给水稻提供养分,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农场通过“稻蛙共养”模式,年产出成品蛙30万公斤,水稻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年生产有机大米10万公斤。

  受到立体种养模式的启发,戚思田又探索出在稻田里、葡萄藤下养殖水蛭的模式,并带动周边乡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习新技术,蛙农、蛭农人均年收入增加2.1万元。

  在盐城,像戚思田一样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企业家还有很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新风尚。

  生态好、空间大、农业强,盐城后发优势明显。盐城市牢牢抓住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契机,以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增产增效增收并重为主攻方向,以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为重点,扎实推动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综合防治,全面提升农业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坚持以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2022年,盐城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5.2亿元。

  “盐城持续擦亮现代农业名片,着力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生态食品大超市、乡村休闲大花园,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业总产值唯一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城市。”陈卫红说。

  行走在盐城,无论是在美丽的小渔村,还是高楼林立的市区,都能看到“绿电”的影子。一张张太阳能光伏板,一台台风力发电机,带来无穷无尽的清洁能源,也擦亮了盐城除美丽生态与现代农业之外的第三张名片——绿色能源名片。

  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截至2022年底,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1/5、全球1/10,新能源发电量占当地全社会用电量的59%,新能源产业突破1500亿元,“风光气”等绿色能源发展已成规模,盐城“含绿量”显著提升,“含金量”也越来越足。

  “嗨嗨啰,潮起水唻,波浪涌唻……”沿着黄海森林公园一直走,就到了东台市弶港镇的“渔文化第一村”巴斗村,婉转嘹亮的渔港号子从大礼堂传出,村民们在台上表演得热火朝天,引来不少游客观看。

  巴斗村党总支书记叶勇介绍,巴斗村是个小渔村,祖祖辈辈靠出海捕捞为生,近年来,村里推行减船转产,渔民纷纷“洗脚上岸”,现在,村里加快文旅融合,大力发展高效滩涂养殖、旅游开发等新业态,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文化村。

  “我们表演的节目叫《金鳗之韵》,展现的是捕捞、买卖鳗鱼苗的欢乐场景。”将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自导自演成渔港号子搬上舞台,渔妹子艺术团团长周茂山已经坚持了十余年,谈到现在的生活,他脸上挤满了笑容,“现在渔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休渔的时候我们就来义务表演,特别幸福!”

  穿行在巴斗村,一股海鲜味儿弥漫在空中,开在渔家小院的饭馆、民宿错落有致,街巷干净整洁。近年来,巴斗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万元,村集体累计收入超过1200万元。从昔日只能“靠海吃海”,到如今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端起了“生态金饭碗”,巴斗村实现了从小渔村到“江苏省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

  践行“双碳”目标,做好绿色生态文章,盐城的生态资源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钱景”。据了解,盐城市以条子泥等区域为重点,加快建设“探秘自然遗产、戏水湖荡湿地”等五条文旅产业带,打造滨海生态旅游廊道。2022年,盐城全市年游客接待量25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亿元。

  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绿满金生以绿惠民。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盐城底气十足、诚意满满向世界发出“绿色邀约”。盐城这座滨海城市,将不断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以绿为帆,逐浪前行。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