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山西大同:重点提升风能、太阳能的资源探测、发电功率华体会体育预测等服务能力

2023-11-10 06:39: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0月30日,大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大同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为牵引,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提升风能、太阳能的资源探测、资源评价、宏观选址、发电功率预测和灾害预警等服务能力。

  现将《大同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遵照执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22〕27号)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大同气象高质量发展,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担当省委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要历史使命,围绕市委“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立足气象事业的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引领,着力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着力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精准气象预报系统、精细气象服务系统,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大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气象服务保障。

  到2025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大同特点的创新项目成果。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80%以上,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8%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与大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保持全省前列,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达全省先进行列。

  (一)完善气象监测网络。升级更新运行时间8年以上的自动气象站,提高市域县域城区、大型水库以及暴雨强对流天气多发区等重点区域自动气象站密度。全市自动气象站平均间距不超过10公里,气象灾害敏感区自动气象站平均间距达到7公里。建设大气垂直监测系统,升级改造大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灵丘新建一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气象雷达观测站网覆盖率100%。提升气象应急观测能力,实现市(县)级应急移动气象台和小型无人机气象观测系统全覆盖。推动无气象机构的区设立气象局,打造大同气象站、大同大气成分站、农业气象试验站以及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观测站“四站合一”。(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无线电管理局,各县(区)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

  (二)建设气象精准预报服务系统。实施精准预报行动,纳入省级云部署、市县客户端应用的一体化气象预报服务业务平台,实现天气预报客观化、数字化,气象预警精准及时。建设从零时刻到月季年的无缝隙精准数字预报业务和产品体系,空间分辨率达到公里级、重点区域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逐小时、重点区域达到分钟级。提高市县级气象台预报预警预测能力,逐步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全市气候异常。(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

  (三)充分发挥气象预警信息的先导作用。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暴雨预警精细化到乡镇(街道),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直通党政决策系统作用,完善面向部门和社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联动平台,确保红色预警信号向党委政府负责人、应急责任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员等重点服务对象“叫应”到位。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效率,完善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发布终端即时插播机制,实现红色预警信号10分钟内送达重要部门、重点单位责任人和重点人群,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充分利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科学应对能力。将防雷、人工影响天气等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考核体系、综合执法检查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和责任人名录库,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课、安全转移等应急响应机制。(责任单位: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

  (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聚焦大同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面向大同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筑牢华北绿色生态保护屏障,实现“保丰、增绿、减灾”。完善飞机和地面作业相结合的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模式,开展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建设融合气象、空域管理信息的人工影响天气一体化业务系统,建成统一指挥、统筹布局、协同作业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体系。完善作业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建设高水平专业作业队伍。各级政府要加强工作统筹和指挥调度,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应急预案,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必需的人员、资金和基础保障。(责任单位: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

  (五)加强气象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将气象科技攻关项目纳入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予以重点支持,设立大同市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平台五引擎”科技创新模式,在智能观测、“倒春寒”、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智慧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构建“气象+行业”融合型气象科技创新机制,推动气象与农业、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等行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等机制,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气象科技创新。推动5G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深度融合应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

  (六)加强气象为乡村振兴服务。强化对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气象服务保障,在“特”“优”农业主产区、天阳盆地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配套建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网);围绕适期播种、苗情监测、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为黄花、黄芪、黄小米、杏树以及玉米、黍子、谷子、马铃薯等杂粮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生育期气象服务。围绕大同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发挥大同农试站的辐射带动作用,为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供新型农业气象服务。开展农业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农业保险需求。(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同监管分局,各县(区)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

  (七)加强气象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完善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面向公众“衣食住行、健康教育、旅游休闲”等日常生活场景,精准、高效推送气象预报预警、天气实况和生活气象指数等气象信息,开发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产品。畅通公众获取气象信息渠道,建设气象融媒体中心,构建全媒体发布矩阵,权威发布气象信息。强化城市气象灾害预报和风险预警,增强城市应急处置、防洪排涝、交通出行、电力调度和大型活动等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在城市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各县(区)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

  (八)提升生态气象保障能力。围绕海河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生态气象观测布局。加强生态系统安全气象风险预警,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沙尘暴、有害生物等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开展京津冀周边等重点区域关键季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精细化预报,加强全市空气质量中长期预测预报特别是重大活动期间预测预报服务,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气象保障。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为牵引,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提升风能、太阳能的资源探测、资源评价、宏观选址、发电功率预测和灾害预警等服务能力。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长效机制,对接“特”“优”农业发展,积极组织开展黄花、黄芪、黄小米“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提升品牌价值,支持创建“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气候生态品牌,增强气候生态品牌影响力,助力大同全域旅游发展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住建局、市能源局、市文旅局,各县(区)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

  (九)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左云县气象预警中心建设、云州区气象观测站搬迁、阳高县气象灾防中心建设和大同气象科技业务楼配套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灵丘气象观测站搬迁和天镇、浑源县气象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等项目,使基层气象台站业务用房面积平均达1000平方米以上,实现8个县(区)气象业务用房及配套设施完善,探测环境优良,安全生产设施健全,建设美丽气象台站、绿色台站、文化台站。推动华北区域气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检验科学试验大同基地建设和大同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基地升级改造立项建设,实现人影、雷达、农试三基地互联互通、互为支撑。(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县(区)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

  (十)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作用发挥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将气象人才培养统筹纳入当地人才工程和教育培训体系予以支持。鼓励高校与气象部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气象人才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政府与山西省气象局合作机制,定期召开市厅合作联席会议,形成推动大同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各部门要落实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相关规划,统筹做好资金、用地等保障。各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研究落实举措,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加强投入保障。进一步落实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稳定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按政策做好气象部门干部职工、科技人才有关地方待遇保障,加大气象基本建设投资、设备升级迭代和运行维护等财政经费保障。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气象人才纳入“13111”等省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气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气象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化气象人才队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近日,首个搭载楚能“浸默”电池安全系统的全国最大电网侧共享储能电站——三峡能源庆云储能二期示范项目,在山东省庆云县全面投入商业运行。该项目采用了楚能新能源自主研发的高压液冷电池预制舱产品,通过新能源“错峰收储”和“移峰填谷”,支撑当地全时段稳定绿电供应,打造纯绿色电网。项目现场实

  反向操作还得看特斯拉作者|楚门马斯克的嘴,骗人的鬼。说好会继续降价,转头就涨了一波,不过好在涨的并不多。(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超电实验室ID:SuperEV-Lab作者:楚门)今天一早,Model3/Y的长续航版,都在原价的基础上进行了上调。Model3长续航版本的最新售价为29.74万元,涨了1500元,ModelY

  为抢抓战略机遇,精准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赛道,11月1日-3日,山东省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暨中汽培训汽车产业“十城百企”公开课山东站在临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临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临沂临港管委会、山东

  众所周知,铁人三项包括游泳、自行车以及跑步,是集广泛性、挑战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综合性体育项目,那环卫界的「铁人三项」你见过吗?11月8日,宇通环卫发起了行业首次“一车两用”多功能纯电动深度保洁车挑战赛。三大关卡,40家媒体权威报道;全程直播,直播间上万名观众共同见证!首发亮相宇通

  北极星环卫网获悉,11月9日,四川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印发《四川省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方案》提出,鼓励公共、专用充电基础设施采用单枪功率大于60千瓦的快充设备,优先在县级城市为公交、出租、环卫、农村客运和货运车辆建设专用充电基础设施。鼓励加

  11月9日,四川发改委印发《四川省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单桩功率原则上不小于60千瓦乡村公共充电桩2.2万个以上,其中城乡融合片区不低于1.5万个,农村片区不低于7000个,在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实现电动汽车充电站“县县

  日前,广东省能源局关于印发全省新能源及抽水蓄能开发领域不当市场干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聚焦2023年1月1日以来我省组织实施的风电、光伏和抽水蓄能开发项目,核查项目在签订开发意向协议、编制项目投资市场化配置方案、组织实施市场化配置项目开发过程、项目开发建设全过程中是否存在不

  11月7日,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海南省2023年鼓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申报的通知》。《通知》明确海南2023年鼓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申报有关事项。运营服务补贴最高可申领3万元,充电费用补贴最高可申领2000元。全文

  10月30日,由三峡云南能投投资建设的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官屯光伏发电项目新增并网装机0.6万千瓦。至此,三峡云南能投累计并网新能源项目达11个,装机规模达100.02万千瓦。自2021年8月首个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以来,三峡云南能投积极响应云南省“三年光伏行动”和建设绿色能源强省的战略部署,加大资源投

  11月9日,郑州市政府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做强做大。支持“三电”企业加快扩优势补短板。开展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鼓励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企业加大高功率系统开发,突破关键技

  11月8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十部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鼓励氢能热电联供、新型储热等技术在产业园区供热基础设施的先行先试。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等新能源供热(制冷)场景的应用,支持二氧化碳制冰、氢能热电联

  10月30日,大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大同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为牵引,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提升风能、太阳能的资源探测、资源评价、宏观选址、发电功率预测和灾害预警等服务

  2月11日上午,在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中心电力气象团队成员研判即将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新一轮强冷空气天气。他们通过分析实时天气形势、数值天气预报、实时电网运行数据、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偏差特征,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发电出力预测精度。新能

  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统计数据,截至3月底,全国并网风电容量达到10107万千瓦,并网光伏容量达到3312万千瓦。新能源(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系统作为并网新能源电场的基础系统之一,是电网调度管理部门制定并网发电计划的主要参考手段,发电功率预测系统的运行情况会影响新能源电场的并网电发电量,同时

  2023年度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碳达峰碳中和)项目拟立项项目公示,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典型环节的碳足迹建模、评价及监测应用示范等4个项目入选,详情如下:2023年度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碳达峰碳中和)项目拟立项项目公示根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的实施细则》(宁科规〔2022〕9号)文件精神和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方案》明确,首批在1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11月8日,工信部发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公示,公示时间为2023年11月8日至2023年11月22日。名单中,包括绿色工厂1491家、绿色工业园区10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5家。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公示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完善绿色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探索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开展试点工作是加快绿色低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手段,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以下简称《方案》),提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将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开展试点探索对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以下简称《方案》),安排部署国家碳达峰试点工作,明确了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的工作要求。开展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试点工作,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

  华体会体育

  10月12日,三明市印发实施《三明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实施煤炭减量工程,以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多元替代。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拟立项项目的公示,基于钢渣协同资源化的二氧化碳封存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综合示范等24个项目入选,公示期为2023年11月6日至2023年11月10日。对公示内容持有异议的,请于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我委反映。按照《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11月6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党工委、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印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明确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等十大行动。《方案》提出主要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700万千瓦,绿氢生产能力达到8万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左右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6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党工委、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印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氢能方面指出: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绿氢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左右,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煤化工取得显著成效,力争二氧化碳资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