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汽智己汽车这是东北同事取的名字吗?新能源车取名大全!华体会体育

2023-05-03 11:48:3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今天港股率先过完节开盘了,指数表现不温不火,这回五一,美股和港股,都没有趁着A股放假,偷偷大涨。

  表现最火的是「锂资源板块」,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分别大涨了+5.25%、+6.12%,原因也比较简单,节前碳酸锂的价格连涨两天,从18万元/吨,涨到18.9万元/吨,涨幅+5%。

  而碳酸锂的价格一直是近半年以来,新能源板块整体低迷的重要原因,价格从峰值的近60万元/吨,一路跌去了2/3,下图。

  一方面,市场预期新能源车销售增速下降,导致电池厂商对碳酸锂材料的补库存需求下降,使得碳酸锂价格下行;

  另一种角度看,因为碳酸锂价格下降,使得电池生产成本下降,市场对新能源车降价的预期变强,购车观望情绪浓厚,也会使得汽车销量增速放缓。

  另外,电池成本下降,同样导致新能源车的二手车价格下降(保值率低),大部分电动车,买来之后,“一年5折,两年3折,三年骨折,五年没辙”。

  当然,碳酸锂价格反弹,到底是触底反弹(上海车展后,有国君这样的卖方预期五月新能源车需求就会回暖),还是像有些人预期的最终会跌到10万元/吨这种鬼故事,这可能也还不好说。

  昨天就有多家车企公布了销量,乘联会之前预估是4月销售新能源车50万辆,预期环比减少-8.4%,最终总量的数据还不确定,但有一个现象是比较确定的:

  「蔚小理」三家里,理想卖了2.56万辆,差不多是小鹏+蔚来的销量合计了,下图。蔚来确实卖的挺惨的,其他家都赶着降价的环境下,还维持着高定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用服务维系高端品牌的地位和溢价,但目前来看,性价比太低了,国内消费者已经不是第一代买车的了,消费理念已经越来越成熟。

  拿2022年来看,全球新能源车的累计销量是1000万辆出头,同比21年增长了70%多,全球渗透率是14%;

  而现在比较中性的预估是,到2030年,新能源车市场规模达到汽车产业规模的50%:按收入看,现在全球燃油车产业的收入合计是1.75万亿美元,新能源车是1800亿美元,而到了2030年,燃油车是8750亿美元,新能源车是9000亿美元。新能源车从1800到9000,7年翻四倍,这就是渗透率带来的行业增长逻辑。

  蔚来李斌就说,新能源车是一起抢燃油车市场,蔚来客户中最大的品牌来源是宝马,许多原宝马车主增购、换购时选择蔚来汽车。

  渗透率其实也是公募基金行业的逻辑,一方面,现在100万亿人民币出头的资管行业,26万亿的公募基金占比1/4,其实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之前在《23年谁将坐稳资管行业规模一哥》提过,不管是理财替代、还是信托/券商集合替代,公募基金/资管行业的渗透率提升的空间很大;另一方面,占居民财富更大头的还是房地产,地产的赚钱效应时代显然已经结束了,所以从公募基金/居民财富的渗透率提升的空间更大。

  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业,现在就处于“要市场份额不要利润”的阶段,年初特斯拉国产车型降价后,一周后华为和赛力斯合作品牌问界就跟进降价,两周后小鹏就跟着降价,很显然,各家都更在意市场规模,而不在意短期的财务表现,因为没有市占率,可能很快就死、卷死。

  今天看财新的文(下图),为啥外资车企在国内投入这么大,像宝马都说了“家在中国”了,市占率还是上不去,定价其实也是核心,“很难有一家欧洲车企的业务负责人能为“亏本卖车”这类决策签字,这对资本市场压力太大,“不赚钱”已经是大众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但是国内很多车企,现在就是不停融资、亏钱卖车,也要把市占率做上去。

  公募基金其实也是一样的,很多头部基金公司,每季度都会写总结,主要就是分机构业务、零售业务,比较一下本公司的各项业务板块,货基、短债、中长债、固收+、ETF、股混等等的市占率、和其他头部相比增减幅的情况,这成了考核销售的主要指标(可以比较好的排除市场涨跌的因素)。

  特别是像ETF品种更是如此,从19年开始,很多想得明白的头部基金公司,就是不停的烧钱(新发烧交易佣金,持营烧全渠道的营销费用,参考《ETF“钱”规则摆上桌》),抢占单一指数的市占率,形成头部效应,然后就能用很低的边际成本获得空间巨大的增量,几家基金公司的打法,可以参考前天写的《不可阻挡的风口来了,看4月末ETF规模有感》。

  表舅五一期间,坐了一会儿朋友的上汽智己LS7,车价不贵,但体验确实不错,特别是下图这个功能,前排座椅完全放倒后,坐后排,可以完全躺下睡觉,非常贴心,这种细节就容易让人产生驾驶场景幻想和购买冲动。新能源车企,主要就是宣传客户体验、宣传市占率,抢占用户的心智,你很少有看到有车企宣传自己的利润有多好(比亚迪甚至说要少赚点,让同行能有的玩)。

  基金公司也一样,现在宣传“为客户赚了多少钱”、“客户盈利比例”就是政治正确(当然,本来就正确),很多营收、管理费收入不错的基金公司,股东方披露数据后,甚至都会主动和媒体、自媒体打招呼,请求不要报道(其实也没必要,但舆论环境使然),否则就会出现中欧基金葛兰产品的情况,有人会死抓着产品给客户亏多少、产品给公司赚多少猛打。

  不管是新能源车,还是公募基金,目前基本都处于中资吊打外资的阶段,而且差距还在逐步拉开,究其根本,主要可能是三个方面:

  之前在《为啥国际资管巨头在中国都混不开?》也提到过,中国的公募行业,可能是“抄作业”最认线年前发展之初,所有的制度框架都和国际接轨,顶层设计做的很好,抄的很彻底。

  而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也是一样,从始至终都有很强力、很有前瞻性的政府产业政策引导,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做金融不是做光刻机,也不是造大飞机,金融行业几百年,其实大部分的所谓创新只能算微创新,万变不离其宗,而公募资管更是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因为所有你想知道的东西,都写在产品合同和募集说明书里了。

  新能源车也一样,动力总成(发动机+传动系统)是汽车中最重要的部件,也是传统车企的主要竞争壁垒,传统燃油车动力总成系统成本占比约为25%,而新能源车中的动力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成本占比在50%以上,远超燃油车动力总成,其中电池系统成本占比最高,占比接近40%。因为新能源车需要的三电系统,都有成熟的第三方供应商,传统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壁垒(动力系统)就被打破了,你才能看到,国内,好像是个企业都能造车。

  其实外资车企也在寻求变化,像大众,德国总部也在向中国区放权,增强响应灵活度,应对迅速变化的中国市场,去年6月,大众汽车集团调整了中国区管理架构,大众中国董事会成为集团在华跨品牌的中枢决策组织,但效果预计不会太好,表舅之前在知乎看到一篇大众ID.4的软文(太尬了),被群嘲(下图),算是营销管理方面的管中窥豹了。

  新能源产业,之前和一个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聊过这个问题,大家观点比较一致,整个产业链里面,主要就是上游的原材料企业(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中游的电池企业(电芯、模组、电池包),下游的整车企业,上面看完,其实答案比较显而易见。

  下游的整车企业还处于八仙过海的状态,行业分化还在继续,还处在抢份额、弱化利润的阶段,投资价值一般。

  比较好的是上游的原材料(比如今天大涨的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和中游的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当然上游原材料因为价格波动大,企业盈利的波动也大,相对来说电池企业会更稳健一点。

  而且电池企业除了给新能源车的做动力电池以外,储能电池也是未来重要的第二增长曲线,这个确定性是非常强的。

  包括汽车产业自己也看好电池行业,比如比亚迪是自己生产刀片电池,大众入股国轩高科等。

  公募行业,其实表舅一直想说,最赚钱的,其实是恒生电子和万得(Wind),相信很多公募的从业伙伴有同感。

  比如恒生电子,一套很简单的系统,同时可以卖给150家公募基金,更重要的是,后面系统华体会体育的迭代、补丁、升级,都可以继续赚公募基金的钱,一个升级报价可能高到离谱,而公募基金因为科技人员相对少,基本把IT开发都外包了,所以只能通过采购的形式投入。

  万得(Wind)就更不用说了,这两年行业里骂的人不少,基本属于“坐地起价”的水平,因为投研和销售基本都离不开Wind(有尝试过用Choice等,但确实最后发现还是得用回Wind),每家公司需求的数量不少,基本是年年涨价(现在可能一台得2万左右),但年年都得继续买单,议价空间很小(但据说今年和很多家谈崩了)。

  恒生电子(代码600570)属于财富管理强相关的个股了,而且可以规避财富管理行业的周期性,收入稳定性很好。

  电池投资有电池ETF(159755),份额走势和碳酸锂价格的走势基本呈明显的反向关系,下图比较,从去年11月,碳酸锂60万/吨,基金份额20亿份,到现在,基金份额60亿份了,碳酸锂20万/吨不到。

  其实就是抄底的心态,因为不管最后哪家新能源整车企业跑出来了,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占率持续提升是确定性事件,那么对几家头部电池企业来说,总需求就是持续上升的。

  虽然上面提到了上汽智己的LS7,但说实话,“智己”这个名字到底是谁取出来的,团队到底有没有人好好读过,这大舌头一般的读音,听起来就像东北人读“自己”,江浙沪这种平翘舌音不分的区域,读起来更是灾难;

  还有小鹏,之前很多人就说了,名字限制了它的发展,听起来就不严肃、没逼格;

  另外广汽埃安,虽然因为定价低、买来做专车的使用率高,销量不错,但是没有声母、只有韵母,其实也是取名里的大忌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