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华体会体育辽宁举行植被生态质量和空气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新闻发布会

2023-08-02 16:18:5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原标题:辽宁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辽宁植被生态质量和空气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有关情况

  2023年8月1日10时,辽宁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气象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省植被生态质量和空气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外宣新闻处副处长宋健主持。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我省植被生态质量和空气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有关情况。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子鹏先生,省气象局应急减灾处处长曲岩先生,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主任龚强女士。上述发言人将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首先请袁子鹏副局长介绍情况。

  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积极融入和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助推辽宁绿色低碳发展,辽宁省气象局利用气象卫星、高分卫星等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全省及重点区域近23年植被生长季(4~9月)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变化情况和空气质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综合监测评估。卫星监测结果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植被生态质量和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2年达到最优。

  植被覆盖度和植被生产力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质量特别是植被生态质量的关键指标。通过对比2000~2011年、2012~2022年2个时段植被覆盖度、植被生态质量指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多项指标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植被生态质量各项指标明显向好。

  一是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2000年以来,我省生长季(4~9月)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趋势。2012~2022年植被覆盖度平均值较2000~2011年增加9.2%,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近3年植被覆盖度持续高于58%。2022年全省植被覆盖度达60.8%,为2000年以来最高值,与多年(2000~2021年)平均值(54.9%)相比,植被覆盖度相对增加10.8%。与2000~2011年时段相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92.1%的地区植被覆盖度为持平偏增及以上等级。其中,明显增加等级的区域占比为6.7%,主要分布在朝阳市;持平偏增等级的区域占比为22.4%,主要分布在沈阳南部、鞍山北部、辽阳北部和锦州部分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增加等级,占比为63.0%。

  二是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总体增加。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是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覆盖度的综合指数,数值在0~100之间,其值越大,表明植被生态质量越好。2000年以来,我省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加趋势。2012~2022年全省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平均值比2000~2011年平均值增加了9.2%。2022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达57.9,为2000年以来最高值,与多年平均值(50.1)相比增加了15.5%。与2000~2011年时段相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92.3%的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率处于持平偏好及以上等级。其中,辽西北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率处于很好等级,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明显。

  三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加强。植被具有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的结构截留、渗透、蓄积降水,保护土壤、降低雨水侵蚀,减少土壤流失等方面。对比2000~2011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97.2%的区域土壤保持量增加,68.5%的区域涵养水量增加;全省平均而言,土壤保持量和涵养水量分别增加了19.9%和17.4%。

  四是重点区域植被生态呈现向好趋势。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是我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风沙危险带和主要的沙尘发源地,其北部的阿尔乡是我省防风治沙的重点区域。2015年以来,阿尔乡植被生长旺盛后期(9月初)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2022年植被覆盖度大于80%的区域占比增加至43.6%,比2015年增加28.8%;植被覆盖度小于60%的区域占比减小至5.8%,比2015年减少14.5%,植被覆盖状况明显好转。

  盘锦湿地作为亚洲第一大芦苇沼泽区,对我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气候调节、空气净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0年以来,盘锦地区植被长势整体持续向好,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增强。近三年,盘锦地区水稻(人工湿地)和芦苇(天然湿地)的植被指数逐年增加,其中8月下旬水稻的植被指数从0.54升高至0.60,芦苇的植被指数从0.63升高至0.75。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是表征大气浑浊程度的关键物理量,通常AOD值越小,表明空气越洁净,大气能见度越高,空气质量越好。2012~2022年,全省AOD平均值比2000~2011年平均值降低了4.4%,降低幅度为0.01/10年,表明全省空气质量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AOD数值明显降低,2022年为最低值。从空间分布来看,全省96.8%的区域AOD呈降低趋势。其中,AOD降幅最大地区主要分布在盘锦南部和营口西北部沿海地区。

  从气象条件来看,2000年以来,全省生长季气温呈微弱的升高趋势,增温幅度约为0.07℃/10年,降水呈现增多趋势,增多率约为6.9毫米/年。2012年以来,生长季全省平均降水量581.3毫米,除2014年严重夏秋连旱、2015年严重夏旱、2019年区域性暴雨不利植被生长进而影响局部植被生态质量外,气象条件总体上对我省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有利。2022年生长季(4~9月)全省平均气温为19.5℃,较常年偏高0.2℃,降水量为726.7毫米,较常年偏多31.1%,充沛的水热资源促使植被生态质量优化更为突出。

  从系统治理来看,我省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划建、矿区大规模综合整治等举措,初步形成了辽西北生态屏障。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植被生态质量向好比较明显的地区主要位于辽西北生态修复工程较为集中的地区,这也说明了我省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效果显著。

  谢谢袁子鹏副局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请记者朋友们举手提问。

  气象条件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请问除了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开展植被生态质量评估外,气象部门在服务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后续还有哪些新举措?

  近年来,我局在服务美丽辽宁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参与我省“三线一单”制定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精细化服务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和海绵城市建设。二是持续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气象条件预报,为我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三是深入挖掘气候资源经济价值,联合地方政府打造宜居宜游康养品牌,助推丹东全域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市”,庄河获评“避暑旅游目的地”,桓仁、西丰、鞍山千山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开展冰雪资源区划及分析评估,推动我省冰雪资源开发利用。四是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在我省生态修复目标区域和水源涵养区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促进水源地增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改善生态环境。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辽宁绿色低碳发展强化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配合省人大推进《辽宁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立法工作。二是深入挖掘气候资源价值,积极推动“中国(辽宁)气候特色小镇”、“中国(辽宁)气候生态优品”等地方特色气候品牌创建。三是加速推进“十四五”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立项实施。

  当前,辽宁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媒体和公众都很关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请问公众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防范应对气象灾害方面气象部门有哪些重要举措?

  为便于人民群众获取到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我省气象部门充分利用自有渠道和社会媒体,构建了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组成的全媒体发布矩阵,多渠道、广泛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公众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可以登录省气象局网站、中国天气网辽宁站查询全省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也可以关注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的微博、微信、视频号,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等更直观的方式获取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辽宁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努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一是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立了平均间距9公里的地面气象监测网;由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2部X波段天气雷达构成的雷达监测网;由风云系列卫星数据、高分系列卫星数据接收系统构成的卫星监测网。二是强化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数值预报模式运算使用的高性能计算机升级到300万亿次每秒。完成全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结合普查成果修订预警信号标准,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精细到县,暴雨、雷雨大风预警信号精细到乡。三是及时广泛发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更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数据库和气象信息员名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覆盖省市县乡村5级14万防汛责任人。同时利用社会媒体和气象部门自有发布渠道向公众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四是加强部门联防联动。深化部门间的联合会商、联合预警、联合指导等联防联动机制,推动形成气象防灾减灾合力。五是常态化开展科普宣传。气象部门始终致力于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产品。一方面利用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组织气象科普活动;另一方面利用气象媒体持续开展日常科普宣传。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与我们共同做好气象科普工作,持续提升公众防灾减灾素养。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现场提问就进行到这里。感谢各位新闻发言人对有关情况的介绍,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本场发布会的关注与支持,请大家做好本场发布会的宣传报道工作。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华体会体育

搜索